鲁迅画像 本网配图
周家兄弟都是留学日本的,在日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的时候,他们对日本的态度不得不浮现到台面上来。
鲁迅对日本当然怀有正面的感情,他正是在日本才接受到系统的科学训练,也因此有很多日本朋友。但他也是最早注意到日本人的侵华野心的人,并作出了一般留学生所没有的抵抗行为。
就在周树人留学回国的前夕,他走在日本的大街上,经常有日本人认出他是中国人,并上前和他用汉语攀谈。如果放在现在,换成我们,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地教教外国人学汉语。但是周树人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庞大的阴谋的开始——这是日本人对华特工培训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为将来占领中国做准备。
当时还只有二十九岁的周树人当然拒绝了这些热情的日本特工,他装作不懂对方的话,让对方无从下手。后来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过去了,仍极少有人知道日本从那时就开始为侵华做准备,更少有人像周树人那样,从那时就开始“抗日”。
鲁迅在1936年去世,正好错过马上就要拉开大幕的战争狂澜,当然更错过了以后的一切。历史学家总爱假设“如果鲁迅活着”,他会对后来的事情采取什么态度,但就抗日来讲,一个从不因为个人的安危而屈从于外力的人,他怎么会在日本人的凌辱面前选择苟活呢?与之相反的是周作人,他当上“汉奸”的过程一开始很让人诧异,但想一想又合情合理。我们回放一下周作人的“心路历程”,可以为中华民国中这个人数众多的“汉奸”群体写出一颗心来。
“汉奸”是一个政治概念,凡是政治概念都不免包含“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因素在内,但抛开政治立场的正确与否,我们仍能分辨出汉奸的三六九等。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往往会选择原谅“好”的汉奸,这也是一个事实。
汉奸有本来完全可以不当,却为了权位而屁颠儿屁颠儿去当的,如汪精卫、陈公博、溥仪之类;汉奸也有不当就会受辱,但还不至于死,一念之间还是选择了放任自己去当汉奸的,周作人就是这样的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彻底改变了中国,日军的大规模入侵逼迫中国人去加速解决遗留多年的社会问题。但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们先要保证自己还有命和自由的意志。为了这个前提条件,知识分子大批逃离敌占区——这是一个史诗般的迁徙。而当他们迁徙到陌生但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时,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了。
当几乎所有的知名人士都已经走了或准备离开时,偏偏一个最该走的人一点也没有走的意思,他就是北京大学教授周作人。说他该走,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各种人道主义道德观念的维护者,按照他教学生的思想,他实在也是应该走的,但他偏偏不走。
就在九个月之前,他的兄长鲁迅在上海逝世,世上最关心他的那个人再也不能给他的未来提供建议了。
周作人的迟迟不动,引发了已经逃离敌占区的社会名流们的担忧,一场大合唱般的劝说开始了——还没有哪个人的名节能让全国的知识分子这么珍惜。
唱的声音最大的是郭沫若,他自号“鼎堂”,而周作人自号“知堂”,这封致周作人的公开信名为吹捧、劝解周作人,实际上是发出了道德审判的最后通牒:
古人说,“闻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现在在国难严重,飞机大炮的轰击之中,世间的系念虽然也就多是某某司令,某某抗敌将军,某某民族英雄,然而我自回国以来所时时怀念着的,却是北平苦雨斋中我们的知堂。
近年来能够在文化界树一风格,撑得起来,对于国际友人可以分庭抗礼,替我们民族争得几分人格的人,并没有好几个。而我们的知堂是这没有好几个中的特出一头地者,虽然年青一代的人不见得尽能了解。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明清妓女是时尚风向标 市民跟风模仿
- 下一篇:杀亲兄弟还得美名,李世民是高素质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