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散文集《闲书》

时间:2014-08-27 08:30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鹏 点击: 载入中...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篇《故都的秋》现在已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出自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集《闲书》。


    《闲书》于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内收散文作品40篇,很多是关于山水自然的游记,既有《杭州的八月》、《玉皇山》、《记风雨茅庐》、《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这类记事写景的文字,又有《说沉默》、《说姓氏》、《谈结婚》、《杂谈七月》、《屠格涅夫的临终》、《查尔的百年诞辰》一类的随笔,还有些文艺评论;另有5种日记:《梅雨日记》、《秋霖日记》、《冬余日记》、《闽游日记》、《浓春日记》。


 

 

《闲书》是“闲空不过”时写的

 


    《闲书》是郁达夫上世纪30年代散文的代表作。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长于散文的作者。这本散文随笔,记事真切,写景生动,而杂谈式文字,尤为出色。他读书多,见闻广,在杂谈之中,表现了作者的智慧。他散文随笔直抒胸臆,他的不平,他的愤懑,都能于侃侃而谈中表露出来,形成他散文的个人特色。在《闲书》中,这个特点相当突出。作者称它为“闲书”,认为是闲空不过时写的,就都带着郁达夫式的嘲讽吧!


    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将“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都为稻粱谋”这一对联,悬于屋内,写《闲书》时,正表露了这种心情。虽然作者将书名题作《闲书》,但反映的并非作者的闲情逸致,在现代散文史上,《闲书》是作者的一部代表作品,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闲书》出版前,郁达夫在1936年4月末写了一篇《自序》,说收集起来的是“短长杂稿”,“都是闲空不过,才拿起笔来写出的”;又说:“中国一向就把看书当作是消闲的动作,故而对于那些小说笔记之类的册籍,统叫作闲书,说它们是无关大体,得遣闲时;我以为这一个称呼,实在是最简洁适当也没有的了,所以就拿来做了我的书名。”


 

 

“风月闲人”那一腔深切的关怀

 


    对于以游记为主的结构,他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有所说明:“对于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我想中国贪官污吏的辈出,以及一切政治施设都弄不好的原因,一大半也许是在于为政者的昧了良心,忽略了自然所致。”


    诚如作者《自序》结尾所说:“但被天强派作闲人之后,他的寂寞与凄凉,也并不是可以借了一句两句的话来说出的。”故而本书处处流露出压抑不住的愤世嫉俗之慨、内心悲凉之感。如《梅雨日记》记载因农民的困苦而产生的忧虑,发出由衷的同情与叹息:“农村覆灭,国脉也断了,敌国外患,还不算在内,世界上的百姓,恐怕没有一个比中国人更吃苦的。”《寂寞的春朝》写道:“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


    虽说书中有一筹莫展之慨,但也清醒地告诫青年,不能贪读孤高傲世作品,当切实面对现实人生。作品体式与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文字洒脱而富于情致意趣,可读性较强。寂寞与凄凉,也并不是可以借了一句两句的话来说出的,或许,以他极强的个性与固执的偏好,竟是希望从这无边无尽的“寂寞”与“凄凉”中咀嚼出人生的真实况味的。


    如今,吟诵着这些名篇长大的孩子,不知能否服下这剂“清凉散”,真正读懂“风月闲人”郁达夫先生心中那一腔深切的关怀?


 

郁达夫简历

 


    郁达夫(1896-1945年),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震惊国内文坛。1922年回国后为《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杂志当编辑。


    1925年他到武昌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后回上海编辑《洪水》和《创造月刊》等刊物。这时期发表了许多小说和散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革命政论性刊物《民众》的编辑,并脱离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2月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4月,在白色恐怖下举家移居杭州,思想趋于消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振作起来,投入救亡事业,奔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底,他客居南洋,在新加坡编辑报刊,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2年流亡到印度尼西亚。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郁达夫自曝婚变:朋友奸淫我妻子比日寇奸淫强
  • 这些民国名人为何爱娶日本娇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