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天津人将其称为“五大道”.在重庆道55号,有座建于1922年的中西合璧式的洋楼花园,由于清朝最后一任庆亲王载振曾在此生活过,人称“庆王府”.然而这座极尽奢华建筑的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却不是庆亲王载振,那么谁还能有此等“身价”呢?他就是原清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
小德张原名张祥斋,字云庭,天津静海县人,幼年家境贫寒。12岁那年,张祥斋在街上闲逛,恰逢当地一位财主家的双套大马车迎街走过。他惊叹于那辆车的豪华,只顾盯着观望而忘了让路,被马车上趾高气扬的车把式奚落了一通。看着远去的马车,张祥斋在心里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听人说当太监可以接近皇上,一旦得宠,金银财宝源源不尽,于是张祥斋便入宫当了太监,改名为张兰德。
张兰德先是在茶坊待了一年,受尽了大太监的折磨。后来,他又被送进最苦最累的“南府戏班”,专为皇上、太后、嫔妃们唱戏。有一次南府戏班给慈禧太后演京剧,有个演员动作过大,眼看就要把枪踢落在台上,跑龙套的张兰德眼疾脚快,在枪快要落地时抬起双脚将其挑了起来,及时救了场。慈禧看后大为欢喜,对这个“小龙套”赞不绝口。为了讨得老佛爷的欢心,张兰德苦练3年基本功,每次演戏都使出浑身解数,将慈禧逗得合不拢嘴,于是,慈禧亲自给他赐名“小德张”.小德张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善于察言观色, 先后成为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的心腹,1909年,小德张终于当上了清宫大总管,官至二品顶戴。
在清宫任职时,小德张就显示出过人的建筑天分,据说他曾经为隆裕太后出了个新奇的“点子”:紫禁城的延禧宫屡遭火灾,应该建一座“镇物”压一压。按“五行”之道,传统的镇物很多,但隆裕太后都摒弃不用,采用了小德张的献策,于宣统元年(1909年)下懿旨在延禧宫建一座3层西洋式的建筑--水殿。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事实上,该殿所有架构均为铁铸,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可惜,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彻底宣告结束。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小德张携大量财宝,和家人、奴仆来到天津。1922年,他在英租界剑桥道也就是现在的重庆道上购得一块地皮,开始大兴土木,一年多后,一座恢宏气派的宅邸拔地而起,成为租界地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在这里,他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和大笔的财富都给予了这座建筑,造就了传世之作。庆王府,当时称为“张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两层外檐均设通畅柱廊,建筑形体简洁明快。室内设有共享的大厅,以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水刷石墙面与中国传统琉璃栏杆交相辉映,门窗玻璃上比利时工艺雕琢的中国传统花鸟栩栩如生,是当时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
据传,当年建造“庆王府”时,小德张不但亲自设计,还常常亲自监工,尤其是打地基的时候,不惜花重金赏赐工人,保证质量,因此宅邸极为稳固。
通向王府主楼的大门前,有一座宝塔式的17级半台阶,第一级台阶明显比其他矮了许多,如此恢宏精致的建筑,怎么会允许有这样明显的疏漏呢?原来其中暗藏玄机。皇家九五之尊,皇上甚喜“九”,而“九”“十八”皆为皇帝御用,一般皇家的建筑皆是18级台阶,小德张既想攀龙附凤,又怕僭越皇权,所以在兴建房屋时讨了一个巧,将自己入户台阶建为17级半。看似18级,实则矮了半分。
爱新觉罗·载振是清末内阁总理大臣奕匡之子,封贝子爵位,历任镶蓝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等职。载振先后3次作为清廷专使出国,考察世界,了解欧美和日本的社会文化。1902年,载振赴英、法、美等国考察归来,两次获慈禧太后召见,他面陈发展商务的迫切性,建议设立商部。1903年,清廷发布振兴商业上谕,在中央设立商部,载振出任第一任商部尚书。1917年,奕匡去世,根据《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黎元洪颁发总统令,载振承袭庆亲王,遂成为名副其实的末代亲王。
1925年,因受一桩风流韵事的牵连,载振迁居天津,买下了小德张在原英租界剑桥道的这座宅院。载振住进去之后,除建筑加盖一层作为影堂之外,其余部分没有做太大改动,只在内部装饰上做了些添置。从1926年到1947年,载振在庆王府共居住了21年,在其中玩花鸟、宴宾客、办堂会。在此期间,载振还和津门买办高星桥合办了“新业公司”,并投资30万元和高星桥合股兴建了法租界的劝业场、交通旅馆、渤海大楼3处大楼。1947年,末代庆亲王载振在庆王府病故。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云一时的末代庆亲王与太监总管“小德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座矗立在五大道上的庆王府却仍然风采依旧,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过往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