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致仕,就是官员辞职归家。史志常见“致政”“休致”“请老”“归养”“乞骸骨”等语,均指退休之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大致规定文官七十、武官六十退休。但自明朝起,破除了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
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六十岁退休,遂相沿至今。
但也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的,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历代的贤达之士,一到退休年龄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提前请退。许多人还以诗言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
曾封晋安侯的南朝梁代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他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
他还在画上赋诗曰:“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虽没能请他出来为官,但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被后人称作“山中宰相”.
据宋朝陈郁《藏一话腴》载,宋天禧末年,时任苏州太守孙冕“已及引年”(古代官员申请退休称为引年致仕),“大书一诗于厅壁,拂衣归九华”.诗云:
“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乐天真。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诗中的李、陈,分别是孙冕的朋友李见素和陈庄,均已退休。朝廷知道此事,下诏让孙冕继续留任,但孙冕早已拂袖而归,竟不再出矣。
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并作退休诗自娱: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明代的蒋冕,也是一位有学识、有威望的名臣,他在朝廷任职多年,以办事干练而着称。还不到退休年龄便坚决辞职,回乡隐居。皇上一次次派人去“返聘”他,但都被一一挡回。
就这样过了三年,皇上见“御旨”无效,便挥毫写了一首“御诗”赠他:“闻说江南一老牛,征书聘下已三秋。主人有甚相亏汝,几度加鞭不回头?”此诗情真意切,明白如话,还是敦促他返京任职的意思。
蒋冕拜读后,虽有些感动,但他颇知进退,回诗一首,委婉拒绝:“老牛用力已多年,颈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相反,也有害怕退休失去权力和地位,赖在官场混日子的。《临汉隐居诗话》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就有无名氏作诗嘲讽杭州那些官场混混,说他们是“绿水红莲客,青衫白发精。过厅无一事,咳嗽两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