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官员治盗高招:让小偷扫大街

时间:2016-05-09 08:01来源:大西北网-解放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治安管理是指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政府行为。治理偷盗现象,是治安管理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古代官员中,有三位治盗高手,他们分别是西汉的张敞、南北朝时期的王敬则、清初的于成龙。


    《汉书·张敞传》记载了张敞的几则除盗安民的故事。


    当时的京城长安社会治安很差,偷盗事件时有发生,搞得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朝廷声誉。于是汉宣帝就下诏调以抓盗贼出名的张敞为京兆尹,治所在长安。


    张敞到任后,通过私行察访,终于查出盗首是几个家境富足的人,他们竟然用偷盗来的财物筑高楼、建亭树、置美器、纳丽妾,尽情享乐。


    张敞察知后,不动声色,派人分头将几个盗首召至府中,列举了他们所犯各案,要求他们将诸窃贼全部拿交,借以赎罪。这些头领们自知罪行深重,个个磕头告饶,情愿把不义之财全部充公。张敞说:“你们只要协助官府捉拿众贼,立功自赎,非但既往不咎,而且还可补为小吏。”头领们听罢,惊喜不已。


    头领们回家后,设宴欢庆,遍邀同伙入饮。窃贼们不知是计,赶去赴宴祝贺,喝得酩酊大醉。盗首按照在张敞府拟定好的计谋,乘机将每个盗贼后背都涂上红色,好让守候在门外的捕役辨认。盗贼们饮罢辞出,即被捕役捉拿。这一下就捉住了数百名盗贼。从此,长安城内社会秩序一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场又出了一位治盗高手,他就是南朝齐的吴兴郡太守王敬则。


    吴兴郡当时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这里的百姓生活比较富庶,自然就容易滋生盗贼,偷盗行为屡禁不止。


    身为太守的王敬则为了彻底禁偷,想出一个奇招:他抓来一个小偷,就把他的亲属召集来,当众鞭打他,然后让他天天打扫街路。后来王敬则又宣布:允许小偷“轮岗”,可以举报以前的同伙,来代自己扫马路。此事一经传开,当地的其他盗贼怕被举报出来,都远远地逃走了,治安情况随之大为好转。


    再说说于成龙。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人,他为官多年,口碑甚好。康熙皇帝称赞其:“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他还是历史上少有的能臣,为政多年建树甚多。


    清朝康熙初年,因黄冈东山一带的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康熙九年于成龙就任黄州府同知,镇守歧亭。歧亭素有“十八蛮县”之称,白天歹徒打劫,晚上盗贼横行,可官府却置之不理,并不立案。


    为什么?因为这里的盗贼久盗成性,十分狡猾,难以捕获,又以报复为能事,办盗案十分棘手。若立了盗案,上司就会限期破获,如若到期不能告破,轻则遭斥责,重则丢官治罪。


    这样一来,盗贼更是肆无忌惮,往往明火执仗,光天化日之下也敢抢劫杀人。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上任伊始,于成龙便一改前弊,一方面他总是亲自访察,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另一方面他命令将接连不断发生的盗案上报,并责成各县加紧侦破,违者治罪。


    消息传出,各县哗然,大小盗贼看了官府的捕盗告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歧亭盗贼都从此收手,于成龙“歧亭息盗”的故事至今还在鄂东一带流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