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丘到底在哪里

时间:2017-08-01 10:57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王世仁 点击: 载入中...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提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近来备受关注。在这份引领北京未来15年发展的“总规”中,提及多年的“旧城”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城”.那么,北京这座“老城”到底有多“老”?根据《礼记·乐记》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武王封蓟”的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三千零四十年,在广安门外的滨河公园建起一个蓟城纪念柱并镌刻铭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可是,蓟丘到底在哪里却一直难有定论……


    蓟城和燕都朦胧不清


    蓟国有黄帝和帝尧之后两种说法


    周武王十一年灭商,由殷墟北上,沿途册封了许多诸侯国,北京地区有燕、蓟二国。在今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考古中发现了城垣、宫室遗址和镌有“燕”铭文的青铜礼器,由此确定此处即是燕都。上世纪90年代,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西周遗址博物馆以为标识。


    可是,蓟都也就是后来的燕都到底在哪里却一直难有定论。一是蓟国来历朦胧不清,一说是黄帝之后,又一说是帝尧之后;二是燕国在什么时候吞并了蓟国,是什么原因把国都迁到了蓟城等,史籍中均无明确记载;三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发现燕都蓟城的遗迹,所以无法推断出蓟城的准确位置。这些问题虽然经过多年来不少学者探讨,但终究缺乏考古证据,语焉不详。最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把建城时间定在周武王十一年灭商之年,即公元前1045年,蓟城地址定在今广安门外一带,但总的来说,燕都蓟城仍然朦胧不清。1995年为纪念蓟国建城3040年,在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建了一座建城纪念柱,并镌刻上铭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柱前立有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北京建城记》石碑,但这只是大致肯定了蓟城的位置和建城的时间。


    蓟丘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


    《乐毅报燕昭王书》:“蓟丘之植,植于汶皇”


    公元前313年,燕国内乱,齐军乘乱侵入燕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燕都遭到极大破坏。9年后燕昭王复仇,命乐毅领军伐齐,攻入齐都临淄。据《战国策·燕策二》载乐毅报燕昭王书:“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蓟丘”之名,这段文字中第一个“植”指的是树木,第二个“植”,指的是种植,“汶”是齐国南界汶水,“皇”是主要大门,就是说,把燕国蓟丘的大树栽种到齐国的大门口。树在古时是代表土地疆域的“社”主,这株树就代表齐国成了燕国的土地。但是这个蓟“丘”并没有明确指出是高地土丘,或是一处称为“蓟丘”的地名。


    此后过了800多年,北魏郦道元着《水经注·湿水》就明确指出:“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北魏的蓟城经多方考证,其范围仍是当初的燕都,其西北隅在今白云观附近。可是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苦苦寻找,却始终一无所获,而在现状地形图中,这块地方的高度和蓟城其他地段基本一致,并没有“丘”的痕迹。所以,这个高丘状的蓟丘究竟在哪里仍然是一个谜。


    蓟丘也许并非“土高曰丘”


    或为井田制城邑或为原名蓟丘的故城


    除了“土高曰丘”,“丘”是否还有其他含义?第一,“丘”可作废墟解。苏轼《凌虚台记》说原来的台阁以后化为了“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王勃《滕王阁序》也有“兰亭已矣,梓泽(西晋石崇金谷园)丘墟”.北魏的蓟丘有可能是一处宫殿的废墟,战国诸侯宫室盛行“高台榭美宫室”,燕都中即有宁台宫,高台宫殿的废墟就成了“丘”.


    第二,“丘”还可以理解为井田制规划的城邑。周初施行土地井田制,“井”既是馈赠、交易、赏赐的计量单位,也是居住城邑规划的基本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规定,九夫为一井,边长3夫,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一夫边长百步,一步六尺,则一井边长为1800尺,一丘为7200尺,按周尺1尺折今约0.2米计算,则1丘为1440余米见方,面积约207公顷,可居住5万至6万人。《广雅》:“丘,居也”;《广韵》:“丘,聚也”;《孟子·尽心下》:“是故得乎丘民”.可见“丘”是一个面积16井的城邑,燕都扩大四倍,为1“甸”,住有居民20万至24万左右。


    第三,“丘”是秦汉以后城邑的名称。秦始皇施行郡县制,许多原来的“丘”更名为县和乡、亭(县以下行政单位)。《水经注》记载,北魏时大约有80处名“丘”的城邑,其中明确标明为某某“故城”的大约70处,如重丘故城、黎丘故城、灵丘县故城、斥丘县古城、梁丘乡、楚丘亭、阳丘亭等,还有一些丘名沿用至今,如任丘、章丘、灵丘、商丘、霍丘等。如果据此推断,北魏时期的蓟县也可能是原名蓟丘的故城。


    唐辽子城可能是古蓟丘


    《辽史·地理志》:“皇城东北隅有燕角楼”


    一座新的城邑,大多是在原来故城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燕都经过秦始皇三十二年“堕城令”及其后的几度兴废,原址范围已很模糊,但是文字记载和考古遗存证明,隋唐幽州蓟城和辽南京城基本上是在燕都故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辽史·地理志》载:“皇城东北隅有燕角楼”.燕角后世讹传为烟阁、县阁、线阁,其地在今天南、北线阁街与广安门内大街相交处。这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尚存高地,上面建有商铺。由此向西、向南至唐辽故城城墙,均约为1400余米见方,正符合周代1丘即16井的面积尺度。宋人路振《乘轺录》记载:“子城幅员五里”,指的是子城纵横各五里,长宽各二里半,折合为今天约1400余米,也就是周制的1丘。1956年5月,清华大学赵正之教授考察北京史迹,发现在广安门外护城河西新辟道路(今广安门外西滨河路)冲破了南北并连的三座夯土台,每座长宽各约60米,路土之下有唐辽时期夯土,其下又有周至战国夯土,夹有当代瓦砾和一块半圆形战国饕餮纹瓦当(据《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北京广安门外发现战国和战国以前的遗迹》),证明这是一处古燕都的宫殿遗址,后来唐辽在上面继续修筑房屋。


    由于唐辽的子城既是西周蓟丘的“丘”城,又有西周以后各朝宫殿颓堆的“丘”墟,应该符合《水经注·湿水》所记。然而,为什么这处蓟丘在城的西南而《水经注》说是在西北?答案是,《水经注》从成书至宋代雕版印刷,500多年间辗转传抄,宋以后又不断翻刻,必有不少错讹。在地理方位中,明清学者校出了许多互异之处,其中就有北、南互异的(卷二十一汝水),因而今版《水经注·湿水》也不能排除把西南误传为西北的可能。2004年,原宣武区政府在古燕角楼附近建了一座石雕标识,给唐辽子城亦即古蓟丘留下了一点记忆。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