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时间:2017-10-19 09:00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南宋佚名所绘《耕织图》中的妇女纺织场景。


    一般认为,棉花是宋元时期开始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明代以前,汉字“棉”几乎很少见到,古人大多是用“绵”字。但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穿棉织品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先秦船棺墓中就曾出土有棉布残片。那么,棉花是怎么传入中国的?主要传入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甘肃、新疆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经过四川、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


    “棉”字为何到北宋时才出现?


    《瓮牖闲评》:“白叠,布也……木绵,亦布也”


    “绵”曾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而不是“棉”.宋朝时,或是为区别于蚕丝绵,造出了一个“檰”.其意思很明显,这种绵是木棉树上出的;再后来直接简化为“棉”.北宋时,“檰”、“棉”二字才得到官方认可,并被收入到宋真宗敕编的《大广益会玉篇》。


    对于“棉”字的来历,北宋袁文《瓮牖闲评》一书称:“白叠,布也。只合作此‘叠’字,今字书又出一‘’字,为白叠也; 木绵,亦布也,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字,为木棉也。二者皆非也,推其类而求之。字如此者甚多,《左氏传正义》云:‘字者孳乳而生。’既有此‘叠’字,遂生此‘’字; 既有此‘绵’字,遂生此‘棉’字,其孳乳岂谓此耶?”叠是“叠”的繁体,白叠就是棉布。但《瓮牖闲评》所说仅是袁文的一家之言,实际上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已发现了“棉”字,只是那时“棉”尚未进入大众的生活。


    “檰”、“棉”的出现和异变,说明棉花、棉布已进入了宋朝人的生活。这与棉花的引进和在中国的推广以及棉织品在中国的消费情况是一致的。


    最早的棉布出现在先秦时期?


    《尚书》:“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古人的服装衣料来源在早期主要是麻葛、丝织品、毳[cuì]皮,布都是用麻、葛一类植物纤维织成的,即所谓“苎布”、“葛布”等。因为普通人多着麻布衣,渐渐地“布衣”成了老百姓的代称。


    那么,在引进棉花、使用棉织品之前,中国真的就没有棉布么?据《尚书·禹贡》,当年的“扬州”要向夏商王朝进贡,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一说。这里的“岛夷”指东南部沿海一带,如今的海南岛都属扬州的“南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织贝”就是一种高级棉布,作为当地特产进贡。南宋学者蔡沈即持此观点,他在《尚书集注》中注称:“今南蛮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


    可“卉服”是什么?过去认为是一种草编的衣服,曾随被谪贬父亲苏轼一起在海南生活过的苏过,证实北宋时的海南居民就穿着卉服。这种卉服即是一种棉衣,只是比“织贝”质量要差。他在《斜川集》中称:“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棉之类。”吉贝,即棉花梵语karpasi的音译,又有“白氎”、“白叠”、“帛迭”、“白緤”、“钵吒”等多种称谓,古人还误写为“古贝”.


    尽管《尚书》中所说的“卉服”、“织贝”是不是棉布争议很大,但有一种“榻布”则被更多的人认为是棉布。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便提到了这种布:“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榻布亦称“荅布”、“都布”,都是棉织品。


    现代考古已证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穿棉织品了。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先秦船棺墓葬时,发现一位年龄在55至60岁男性死者所穿的纺织品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所鉴定,有大蔴、苎蔴、丝、棉布四种质料。


    死者为古越族人,所发现的棉织品为一小片青灰色棉布,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棉布实物。船棺木材的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即使减去千年树龄,这块棉布无疑仍属先秦时期。


    中国最早的棉花源自“身毒国”?


    《后汉书》:哀牢夷“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


    文献和考古都已证实先秦时中国已有棉织品,但这并不能证明棉花是中国原产。现代植物学证实,棉花的种属主要有非洲棉(草棉,粗绒棉)、亚洲棉(树棉,粗绒棉)、陆地棉(细绒棉)、海岛棉(长绒棉),这些棉花中没有一个品种是中国原产。如武夷山先秦船棺墓葬中发现的棉织品,就属于木本棉(树棉)。这种木棉与古人常常弄混的“攀枝花”是完全不同的品种,属于源于印度的亚洲棉。


    棉花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也不排除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可能。陆上丝绸之路,除了通过甘肃、新疆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经过四川、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棉花经西北丝绸之路率先传入新疆,又称“北路传入”;而经西南丝绸之路率先传入云南等地,又称“南路传入”.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在棉花的传入上南路远早于北路。


    秦汉时,中国西南已有一条通往印度的古道,经四川、滇西,通过缅甸北部,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阿萨姆”正是亚洲棉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境内的木棉就是沿此路线进入的。印度棉花最先到达的中国云南与缅甸边境上的区域,具体说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哀牢夷”.《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条称:“知染采文绣,罽毲[jì duō]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


    对“罽毲帛叠”一说,唐代章怀太子曾作引注:“诸薄国女子织作白叠花布。”晋郭义恭《广志》亦称:梧桐木就应该木棉花:“梧桐有白者,剽国(古缅甸)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


    哀牢夷后被汉朝征服,并设永昌郡。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武帝时开通西北丝绸之路的博望侯张骞在出使大夏时,看到了蜀布、邛竹杖,便打听从哪来的,被告知“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这里的“身毒国”即今印度。


    西南地区从印度引进亚洲棉不晚于汉朝,到唐朝时西南植棉纺布已很普遍。唐樊绰《蛮书》记述云南特产时称:“蕃蛮不养蚕,唯收婆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柳絮,组织为方幅,裁之笼头,男子女人通服之。”“婆罗树”就是印度木棉花。


    西域是何时开始种植棉花的?


    《梁书》:高昌国“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


    相对于南路,棉花从北路传入的路径更为清晰,即从西巴基斯坦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东传,进入甘肃河西走廊,最后到达陕北一带。


    西域引进的棉花品种是一年生草棉。草棉又称“非洲棉”,也原产亚洲,这种棉花生长季短,喜干旱气候,而新疆正好适合草棉的生长。但在棉花引入西域的时间上有不同说法。


    证明西域种植草棉的最早史料见于《梁书·高昌传》:高昌国境内,“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这段记载不仅说明西域在南北朝时已广泛植棉纺布,还用棉布来做交易。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西域引进棉布比植棉要早,新疆出土最早的棉籽是吐鲁番境内出土的晋代已炭化棉籽,而出土棉布的时间很早。如1996年在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二号墓地上,出土了西汉时期红色棉布裙衣;1995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上发掘的8号墓中,出土有绢缘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这些质地精致的棉织品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到了宋朝,棉花开始北上、东传,但大规模植棉和消费棉品则出现在元朝,松江府人黄道婆将海南的纺棉技术带到了上海,带来中国棉纺织技术的飞跃;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以行政命令强推植棉。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学术界说法不一:“品种说”称早期棉花品质差,普及价值不高;“丝蔴说”则认为,高度发达的丝绸业和蔴织品影响和阻碍了棉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需求是决定棉花引进、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宋朝时中国人口破亿,此后除元朝外,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国民穿衣吃饭的压力骤增,比丝麻更高产、廉价的棉花刚好适应这种刚需。清朝于十九世纪后期,又从海上引进了更为高产、优质的陆地棉和海岛棉,也是需求使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历史看点 | 新中国首部关税税则
  • 二十四节气大型纪录片《四季中国》 | 第十一集 小暑
  • 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吗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察吏是治国之本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水果是怎么传向世界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