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楼外景
*摄影程亮
浅夏五月,端午将至,街边的小摊贩早早就把各式各样的香囊,五色线都挂了出来,微风吹过幽香扑鼻,久违的粽子香随着香气的弥漫,把思绪带进久远的时光中。
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身处在古风醇厚的节日里,每个人都变得优雅而浪漫。那么,古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一起去看看古时敦煌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节名端午,事出三闾,既称长命之辰,亦为角黍之日。
——敦煌文献S.2832
献礼
端午节献礼古已有之,《汉书·食货志》云:“端午四方贡献,至数千万者,加以恩泽,而诸道侈靡以自媚。”这是地方向朝廷献物致礼,是下级向上级的进贡。敦煌当地僧官也会向节度使行端午节献物之礼:
应管内外释门都僧统兼佛法主赐紫沙门龙训,都僧录赐紫沙门惠云、僧政踢紫沙门绍宗等,酒贰瓮。右伏以运偶昌晨,时当朱夏,麦垄飞芒之际,阶蓂吐叶之初。······幸逢端午节之荣,兼值祝寿之庆,前件少尠,虽惭贡献,聊表释仪。
——敦煌文献P.4683
这是五代清泰四年(937年)前后的状牒,文中明确端午送物是一种“释仪”,已是佛教的一种礼仪,可知佛教信徒同样庆祝端午节,僧官借以讨好节度使,因寺院受节度使管辖。端午节本是民间风俗,佛教的参与,即说明佛俗与世俗的融合,也可反映出释门利用种种机会向官府献媚,寺院依附官府。
赠扇
敦煌还有端午送扇习俗,这一风俗的原因大概与敦煌的地理环境有关,由于敦煌属于沙漠大陆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摄氏三十度以上,这样的普遍高温天气,扇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确很重要。
右伏以嘉辰令节,合献微诚,前件物等,谨充续寿。冒触旌麾,无任战远,屏营之至,伏请处分。
——P.4984《端午送扇》
莫高窟第468窟-执团扇女供养人-中唐
准旧画扇画匠三日,食胡饼壹佰陆十枚,用麺捌斗;粘面三斗;又造扇木匠面一硕二斗。
——S.1366衙府账目
造扇需要画匠和木匠的共同合作,画匠的工作是在纸上画各种图案,木匠则是造扇把,衙府造的是木柄纸扇,与今天我们日常用的纸扇相似。
莫高窟第196窟-双凤团扇-晚唐
美味团粽
敦煌不产菰叶,也无可包粽子的竹叶,敦煌的人民每年过端午节时,先把糯米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里摊平,还可加一些红枣类的配料,将其重压,粘结成型,次日用刀切开,便成块状的团粽,当地又称粽糕。
幸逢嘉节,端午良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
——S.5636卷《端午相迎书》
S.5636《端午相迎书》
插柳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此日宜乘水临风,采艾、柳、桃、蒲等芳草,揉水煎汤为沐,以求避恶去灾。”河西地区形成端午插柳风俗区,因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影响。由于敦煌地区是干旱的沙漠地带,不易于艾草这类水生植物的生长,所以便用杨柳枝代替。
五月端午,各家门首插杨柳枝,女子已嫁者多归母家,谓之女儿节。
——《敦煌县志》
敦煌民间在端午节插柳枝是对中原地区清明插柳、端午挂艾风俗的演绎,人们利用了杨柳的象征意义和辟邪、祈雨抗早功能,融合了纪念屈原的意义,是特殊环境下人们对北方端午基本形态的一种合理改造。
登高滑沙
在敦煌文献中,出现了端午节登高并滑沙的记载,可谓对重阳节登高活动的一种借鉴。
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峙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
——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
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
此处记载了敦煌端午节登高和滑沙两个游艺活动。有学者认为敦煌端午的登高,其出发点或许没有特别的意义,目的主要是为了紧接着进行的滑沙活动。敦煌端午滑沙得以大规模的开展,与鸣沙山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滑沙的参与者中出现有女子的身影,这也说明了滑沙娱乐的普及性。
斗百草
斗百草是端午节所盛行的一种娱乐游艺活动,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
——《荆楚岁时记》
斗草游戏,顾名思义是以草为比赛对象,具体斗法有三种:
一种是斗草的韧性,多为儿童所喜爱。方法为:两人持草相对,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一端,并使双方的草茎相交,同时向自己方向使劲拉,草茎断者为输家。
第二种形式是比花草的质量,看谁采集的花草好,以少见、名贵、吉祥者为上。
第三种形式是对花草名,多适合于有一定花草知识的上层社会文人阶层。
敦煌文献中还遗存有专门为配合斗草游戏而用来唱和的曲子词:
第一
建士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
第二
佳丽重明臣,争花竞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
第三
望春希长乐,南楼对北华。且看结李草,何时怜缬花。喜去喜去觅草,斗罢且归家。
第四
若庭前一株花,芬芳独自好。欲摘问傍人,两两相捻取。喜去喜去觅草,灼灼其花报。
——P.3271《斗百草》
从中反映出当时敦煌民间所流行的斗百草游戏的习俗。斗草这种游戏不仅可以增长有关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知识,而且这种户外游戏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受敦煌人的喜爱。
纵观古代端午节的各类习俗,其实都寄托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的生活环境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古人习俗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
参考资料
[1]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229.
[2]晏波.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D].陕西省:陕西师范大学,2006.
[3]曾小松李金梅.敦煌岁时节日的民俗体育探究[J].敦煌研究,2014,6:116.
[4]谭弹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至七月[J].敦煌研究,2001,1:93.
[5]王维莉.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时节俗[D].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11.
(来源:敦煌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