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年前的女儿和妈妈——访西安半坡博物馆

时间:2011-12-20 15:38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墓葬的启示
走进西安东郊的半坡博物馆大门,面前横亘着一泓用白色栏杆圈住的池水,水中央巍然立着一瘦削的小岛,岛上有一正在用尖底瓶打水的少女的塑像。此塑像身着麻布衣裙,手腕上戴着陶环,面上微露天真,全神凝视着池中游动的小鱼儿。她是谁呢?
她是被摹拟着塑制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小姑娘。她已经死去6000年了。她的墓就在这水池后面的台地上。那时候,这台地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氏族公社的村落。
这个村落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在这里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1958年,这里建起了半坡博物馆,长期埋在地下的大量文物资料被陈列出来,还有一个遗址大厅展现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在这个大厅里,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人和小孩死后的埋葬办法是不相同的。大人死后,被埋葬在村北的野地里,坑位排列有条不紊,有随葬品;而小孩只葬在村里的住室旁边,一般盛在粗陶罐或瓮内,上面盖一个细陶钵或盆,大一点的小孩则用两个大瓮对起来埋葬,极少有随葬品。这是当时的埋葬制度和习俗。村北的那一片地是公共墓葬区,大人死后都须葬在那里,而小孩死后仍然紧挨着自己妈妈的住屋埋葬。埋葬小孩的瓮罐需凿一个小洞,据说这是相信灵魂不死的半坡人,为死去的孩子的灵魂留下一个自由出入的孔道。郭沫若曾为此事写诗道:“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
可是被摹塑在水池小岛上的少女,葬得大不一样。葬法如成人,四周又围了一道木质物,随葬品比成人还优厚,有尖底瓶一个,陶罐两个,陶钵三个(其中一个还盛了粟米),石球三个,骨珠六十九粒,玉石耳坠一枚。这是与她生前在社会上的地位相适应的。从整个半坡墓葬的随葬品看,女性普遍比男性多,说明当时社会对妇女是优待的。妇女的地位高,只有在母系氏族公社中才可能。
在半坡发现的100多座成人墓中,大多数是单人葬,只有两座合葬墓,一为两个男子,一为四个女子,没有发现男女合葬或成人小孩合葬的情况。这是原始社会里母系氏族公社已经进入繁荣阶段的特有现象。那时候,氏族的组织以妇女为中心,用血缘关系为纽带。他们以女性来计算世系,一个氏族都是某老太太的后代。氏族内兄弟姊妹之间不能结婚,只能本氏族的男子嫁给另一个氏族的女子,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对偶家庭”。男子死后必须葬回到本氏族的墓区,不能与姊妹同墓,所以没有男女合葬墓。
在遗址大厅里,还看到一些圆形的或方形的小屋子的遗址,这原是每个女子接待外族男子的地方,就是对偶家庭的住所。在一些小屋的集中处,有一座方形大屋子遗址,是供老人和未成年男子居住的,兼作氏族成员聚会之处。这种对偶婚姻关系并不牢固。恩格斯说“婚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的,而子女像以前一样仍只属于母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子女还是仅仅知道自己的妈妈。

半坡人
展览大厅里的遗址清楚地向我们展示?押这个半坡村分居住区、墓葬区、制陶窑场三个部分。在居住区,两条小沟把全区划作两大块。这里可能曾住着两个大人的母系家族,或一个胞族中的两个女儿氏族。小沟就是他们住地的界限。围绕着居住区还有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沟(现在大厅里只展览其中一小段),这是整个居住区的界限,是用来防御野兽侵害的。
这些半坡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过着原始共产的社会生活。土地是公有的。公社成员是附近耕地、森林、牧场、水泽的集体主人。由于生产力很低,他们收获的粮食,采集的野菜野果,打来的兽,钓来的鱼,自己吃用之后,剩下不多,遇到天时不好,还得挨饿受冻。因此,他们只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才能维持生活,才能与天灾兽害斗争。
半坡人是怎样打扮自己的呢?从已发现的文物资料分析,她们夏天穿的麻布衣服,是将苎麻一类植物纤维用纺锤捻结成线,然后编织成布的。到了冬天,她们的衣服却是用兽皮制成的了。她们的衣和裳是分开的,上身类似背心,下身为短裙。她们也很爱美,装饰品种类很多,用石、玉、骨、陶、蚌和兽牙等作原料,制成珠子、项圈、坠饰等物,戴在头上、颈上、手臂上或腰上,显示着她们对生活的享受和赞美。
从半坡看古传说
西王母是鼎鼎大名的古代神话人物,据说她是“三青鸟”图腾的管事者,即女头人,或称女酋长。《山海经》把她说成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却又说:“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往朝王母于昆仑之阙”。可见她还管理着一“国”,权力不小。“昆仑之阙”可以找出地方来,大约是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她的“国”就在此。显然这是妇女居支配地位之“国”。
贾谊《修政篇》说:“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王充《论衡》说:“禹使益见西王母”。如此说来,尧舜禹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物。
郭沫若根据《楚辞》、《孟子》等书上透露的事实,指出尧的两个女儿蛾皇和女英,是和舜、象两兄弟“并淫”的,就是他们实行对偶婚制度。翦伯赞也认为“传说中之黄帝以至尧舜禹时代,正是对偶婚家族时代”。
那时候,生了孩子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庄子》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是这样说的:“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居居和于于都是安然自得的意思。他们一个讲当时情况不错,一个讲当时情况“不好”,观点反映着立场,这个我们这里暂不说它。我们这里注意到,他们都说那时人们只知道自己的妈妈。
我国还有尧舜传贤的所谓禅让传说,说尧舜都没有把天子的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分别给了舜和禹。禹也准备传位于贤者,但因为他的儿子启是贤者,所以终于传位于子。这个故事没有考虑到当时是对偶婚制,儿子不知其父,父亲当然也不知道或不确切知道其子,虽有天子大位,实在无法传之于子,有何禅让可言!
可是也怪,有些古书上明明写着:尧有子叫丹朱,舜有子叫商均,而且《史记》里还说尧有庶子九人,《吕氏春秋》中也说舜有子九人,难道天子的儿子就不出嫁?也许是后世某些人出于自己的意识,觉得贵为天子,没有儿子不像话,就在传说里给他们都“生”下儿子来。对于这种禅让,郭沫若认为“实际”情况是:“尧的帝位不能传给丹朱,舜的帝位也不能传给商均,……事实上是氏族评议会不能再举丹朱、商均,而丹朱、商均也嫁到别的氏族作女婿去了”。
传说家们创造的又一人物神农氏,本事很大,既会农业生产技术,又会制造农具。《白虎通》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另外,古书上说陶器也是他发明的。《周书》说:“神农作瓦器”,又说:“神农作陶”,都是讲的这件事情。至于彩陶,据说到禹的时代才出现。《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句:“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就是说有了红黑两色相间的彩绘陶器。
古代传说里,也谈到一些工具的应用。尧时有神射手后羿,就是那位奔入月宫的嫦娥的男人,曾经把天上的十个太阳射落九个,所以现在只剩下一个。这弓箭恐怕是第一流的。《淮南子》中?熏还说到了原始编织工艺的情况:“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伯余是黄帝的大臣,大概是管衣服工艺的。那时,把苧麻一根根连接起来,用手编织,像网罗一样的布就出现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代战神——19岁的平凉市长名垂青史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罗学瓒:活跃的农民运动领导人
  • 秦代封泥:2000多年前中国官员的文件这样“保密”
  • 敦煌壁画内外的劳动者:千年不辍的“孤守”
  • 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 西安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形状保存完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