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述的是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描述的是峥嵘岁月中无数个日日夜夜中的一段往事,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多个春秋,文中的亲历者也已走完生命的旅程,但作为晚辈,每当回顾先辈的足迹,仍恍若昨日童年的梦境……
储存基地
一九四七年春天,庆阳环县八珠区许旗案(原曲子县所辖)郑善福院内的四口大窑洞装满了小麦和小米一千多石,计五十余万斤粮食。这是环县政府一九四六年秋,为对付国民党军围剿边区实行坚壁清野,动员群众从百余里外送来暂存的备战粮。我们的故事将要围绕这一千多石粮食展开。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从东面进攻陕甘宁边区,宁夏马鸿宾部、马鸿逵部从西北方面向边区进犯,此时对我边区在军事上形成半包围的夹击态势。我边区军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备战坚壁清野政策。
据时任曲子县八珠区委书记、区长兼游击队指导员的李万林老人回忆:备战开始后,中共曲子县委根据地形、地势将八珠区定为战备后方。八珠区包括樊家川,是两道川、几个塬组成的山区地带,也是通往陇东专区所在地的必经道路,虽不能通车,人畜却畅通无阻,位于原曲子县东北面是环县东部的广阔地区。这样一来,八珠区凭借地形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了战时理想的物资。
不仅本区的军需物资要在这里存放,还要接受县上和其他外地的重要物资的分存、储放任务。当时曲子县的文件档案二十余箱,存放在五乡安家沟曹国钧家里;环县的四千多双军鞋暂存放在陶建成家里;六万斤羊毛存放在郭北庄慕元栋家里;环县政府的二十六箱文件存放在陶老庄陶建明的家中。另有其他物资分存到各山区。从此八珠区名副其实地成了曲子、环县的战时物资集散地,重要物资成批在这里隐蔽、分散、储存。特别是环县的一千多石粮存储在八珠区境内,这批大宗军粮的存储要求极为严格,既要安全妥存,又要便于灵活调运保证军需。这批粮食由八珠区政府选择在许旗寨郑善福家存放。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比较理想,一是地方宽敞、避静;二是距道路较近运输相对方便,平时战时利于调运。地点选定后,环县政府动员群众力量,用了一个秋天,将一千多石粮食陆续运送到这里集中。一千多石粮,五十余万斤,运输实在不易,以这样大的数量搬运集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群众队伍是难以完成的,从当时的情况看,军粮存放在八珠塬头是极为可靠而且放心的,因为八珠区是陇东的模范区,又有地理优势。
虎口“脱”食
战争中的情况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瞬息万变的战况常使人顾及不暇,前方变后方,后方变前方就仿佛在眨眼之间,这种偶然间的变化又是来得那么平常且突然,八珠区许旗寨正是这个情况。一九四七年农历二月上旬,国民党军的魔掌已伸人到我边区腹地,几天之内,不可一世的胡宗南部和马鸿宾,马鸿逵部先后占据了陇东各县县城的重要集镇,并在相距八珠塬二十多里的交通要塞郝家集、代家畔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敌人安营扎寨以后便掌握了许旗寨这个储备粮库的情况,并派人实地查看了粮库。他们满以为五十余万斤粮食已是唾手可得,军粮可以得到补给,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李万林老人回忆道:这个突然出现的情况,对我们来说确是一场严酷的斗争考验,难道人民的果实,我军的军粮,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拱手相送吗?不能,绝对不能
八珠区委立即决定:一、迅速将此情况呈报县委。二、决定迅速动员群众即刻采取果断行动,由区游击队负责侦查、放哨、警戒、日夜突击,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把粮食疏散到群众家中,以户为单位分散保存。此项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而是在环境极其险恶,情况十分复杂,任务万分艰巨的情况下,着手进行的。首先,许旗寨离敌人驻扎的郝家集、代家畔仅一山之隔,白天稍有活动敌人即可看见,敌人一旦发现动静拨足便到;其次我方承担运粮任务的都是地方群众,如遇突发情况,退却的地域范围有限。
周密部署
据李万林老人回忆,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转移粮食,当时制定的工作原则是:敌来我走,敌走我搞。当时在粮库具体发放粮食的共有八人,其中三人是县委派来帮助此项工作的。为加快付粮速度,扩大工作面,我们将四口窑洞同时开放付粮。两个人一组一口窑洞,负责付粮、过斗、记账。昼夜奋战,经过一昼夜的苦干,精力渐不能支,于是马上组织调整充实了人力,一口窑洞两个人轮流分段干,日夜不停。一班人马各十二小时,半个白天,半个夜晚,这样又大干了两天才最后完成。
从当时的情况看,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完成如此艰苦的任务实在难以想象。一是群众居住比较分散,且山高路远,区上仅有五六个人挨家逐户动员群众按时前来,确实辛苦;二是从群众运输力量看,当时八珠区西北面是敌占区,那里的群众不能参加,而东南面多为山区,人口分散、稀少、况且道路崎岖,夜间尤其难行,三个半乡不足千户人家,突然间要将这样大数量的粮食疏散到各家各户,力量确实难以承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及时地动员了华池边界的一些群众参预了这项紧急任务。实际情形是,从疏散粮到结束的几天中,敌人几次出动围剿我方军民,甚至到了许旗寨附近并将一个老百姓驮粮的驴抢走。尽管出现了这一危险的情况,但由于我们组织工作周密,注意伪装隐蔽,没有因此而走漏消息,敌人没有察觉我们的行动,所以未到粮库现场来,这的确要冒一定的危险,敌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可望到手的一千多石粮食,在他们的铁蹄之下,竟被我英勇机智的边区人民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了。值得一提的是,军粮疏散完的当天,那些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好像才大梦初醒一样,匆匆忙忙赶到了许旗寨,望着这些曾经装满了粮食,如今空空如也的土窑洞,他们只能望天长叹后,气急败坏地撤走了。
据李万林老人回忆,这次疏散军粮的任务完成得如此之好,得到县上的嘉奖,曲子县委、县政府为表彰这次疏散军粮工作的顺利完成,特意奖给八珠区一头肥猪,做为慰劳品。
胜利之本
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和马鸿宾部、马鸿逵部,大举进攻我边区四十余天后,即农历四月中旬,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在彭总指挥下,避敌锐气之后,回师陇东,完成了对敌的战略迂回,战术分割包围,先后在华池境内消灭了位于菩萨山,将台守敌三个团。随后便开始攻打环县守城顽敌。这时八珠区才真正变成了支援前线战事的可靠后方,这次紧急疏散的一千多石粮食,值此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充分保证了攻打环县守敌部队的军需供应,从而在军需给养上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进行。
此次由八珠区负责经管的这一千多石军粮,从收藏、疏散到集中供应,先后经过许多工序,颇费周折,工作量如此之大,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短暂,形势之危险,只有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大打人民战争的办法才能完成。这使我们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于在人民战争中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思想的无比威力,从而更加懂得了夺取战争胜利的深厚伟力,来自于广大民众之中。人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成功之母,人民是我立于不败之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八珠区除动员无数的优秀儿女参军参战外,支援军粮四百多万斤以上;军鞋三千多双;先后三次动员组成常备担架队二百多人;驮运驴一百多头。切实做到了战争发展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险恶环境,也无论遇见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保证了我军战场的急需。在解放战争的全部过程中,八珠区的人民支援前线勇跃、积极,完成任务坚决,果断……
今天,当我们处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每每想到这些,不禁心潮膨湃,缅怀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尽忠的先烈,想到为中国革命事业成功曾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抚今追昔,不禁耳畔又一次回响起陈毅同志的不朽诗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附记
本文根据李万林、史银琚一九八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回忆。由李万林的长子李志成执笔整理。
李万林:男,甘肃环县人,副地级离休干部,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于20ll年4月20日去世,享年l05岁。曾任曲子县八珠区委书记,区长,兼游击队指导员,全面负责早粮转移任务。
史银琚:男,甘肃庆阳县人,副地级离休干部,已故。曾是曲子县委委派帮助早粮转移任务的干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