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肃北岩画内容丰富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肃北县研究岩画多年的文博专家赛依吉尔格力告诉记者说,肃北境内分布的这些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镶嵌在平坦的岩石上,是古代人经过苦心地雕绘得来的。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画群就有40处55组,图象300余幅,其中画群比较丰富集中的4处,已被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距肃北县东南约40公里处,有一条长长的山沟,俗称大黑沟,沟坡半公里长,表面陡峭,沟口的河岸两旁就分布着大量的岩刻画,已经发现的清晰可见的画面共有34组,图案190多幅。其中内容丰富多彩,有狩猎的画面、有放牧的景象、有练武的姿势、有骑马作战的场面……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点缀图中的动物都是生活在当地的野生动物,除梅花鹿、大角羊、野牛和野骆驼外,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老虎、大象等动物,在岩刻画的旁边还发现了岩刻画刻制年代的隋唐“开皇”年号和一些人名题记,这些画面上的人物和动物的形象都是用某种工具敲凿出来的,没有发现刀刻的痕迹。
二、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
赛依吉尔格力介绍,在肃北县盐池湾乡东南的山川地带,有个叫小阿尔格力太的地方,也发现了岩刻画面,这些画面分布于沟口两边的悬崖,共有画面九组,图象20余幅,其图像和绘制方法和大黑沟岩画类同,可见古代游牧民族中也是人才济济,他们在繁忙的劳动生产中努力寻求乐趣,也把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于后人。
沿着榆林窟河岸上游,到了石包城,在该乡东北的灰湾子,在沟口南当地的文博工作者也发现了两组岩刻画面,虽然这里画面少,但较其他地方所发现的要大得多。第一组画面高1.6米,宽3米,两组画面共有图像22幅。在该乡东北18.5公里的七个驴沟看到的岩刻画共有5组画面,画像74幅,画面雄伟壮阔,有的画面高4米,宽3米,其中最大的骆驼图像达94厘米。石包城乡境内的两处岩刻画与其他地方的岩刻画都大同小异,主题也都是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的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当时精湛的技艺,艰辛的付出是多么地可贵。
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肃北县6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川石壁上,处处留下了古代劳动人民珍贵的艺术作品,除了上述四处岩刻画外,在马鬃山一带的黑山梁、五个墩、呼然扎得盖、山德尔、和尚水;别盖乡一带的月牙湖、查干格奴、大泉、红柳峡;鱼儿红乡一带的红坑子、碱泉子、八个峡;盐池湾峡谷的小阿尔格勒泰等处也有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刻画遗址。古代游牧民族岩刻画共同的特点是: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多以凸刻和凹刻凿制,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猜测: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牧场没有专门的房屋和畜圈,避风向阳的山坳可能就是他们的冬春牧场或畜圈所在地;人口相对集中,或是古代游牧民族集会的中心。从岩刻画的图像中还发现,基本上都是人物、动物和植物,就是没有发现飞禽类,可能与古代作画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关。
肃北境内的这些岩刻画,产生的年代虽有早晚之分,但人物的服饰和反映的狩猎游牧生活基本相同,尤其是在佛山发现了晚于岩刻画的隋“开皇”年号,可以肯定,这是肃北南山境内最晚的岩刻画;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这些岩刻画基本上都是春秋、战国至西汉期间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这对于研究这期间劳动生息于河西走廊两端的乌孙和大小月氏等古代游牧民族提供了主要的形象资料。甚至有考古学者将肃北岩画的上限定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陈兆复先生根据画中有大象图案,将其上限定在了距今一万年以前。
四、对肃北乃至敦煌的旅游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肃北县文联副主席马旭祖告诉记者,肃北由于地处偏远,虽然分布有丰富的岩画,但由于这些岩画处在深山峭壁,一般人到达不了,因而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肃北岩画作为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这对于肃北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乃至敦煌旅游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敦煌市旅游局局长李新民告诉记者,在敦煌旅游的长远规划中,已将敦煌周边(包括肃北)的旅游景点、文化遗址包括在内,最终形成敦煌大旅游的发展格局,肃北岩画的开发,将本着保护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最终为敦煌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