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黄金首饰

时间:2012-09-27 09:04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如歌,阿迪力·阿布 点击: 载入中...




  展示公元前10世纪至19世纪3000余年来草原游牧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从7月5日开展至今,已在自治区博物馆热展近一个月,前去参观过的市民朋友是否还记得,展览中那些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北方古代游牧民族妇女的黄金首饰?这些小饰物就像一只只望远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遥远时代和遥远地域,美丽的女子是怎样为悦己者整理容颜的。

 

  婀娜动感的步摇

 

  展厅里有一件饰品,高18.5厘米,宽12厘米,马首鹿角状。五官及镶嵌物轮廓周围饰有鱼子纹,内嵌白、兰色料石;角作三枝并列向上状,分叉处嵌桃形绿、白色料;枝梢挂桃形金叶。这只叫做“步摇”的头饰,以黄金铸就,出土于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


  从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步摇起源于汉代的中原地区,后来逐渐成为月氏、鲜卑等民族女性的一种首饰。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为主,取其行步则动摇而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到了北朝时期,花式愈繁,或成鸟兽花枝等状,晶莹辉耀,与钿钗相混杂,簪于发上。


  多部古书中就有对步摇的记载。《释名·释首饰》有“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有“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唐朝白居易 《长恨歌》有“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 《蝶恋花》词有“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据考证,步摇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及日本,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以来一直流传这种头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在贵族妇女中,还曾实行过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具富贵豪华之气势。


  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也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两晋时期的步摇冠在辽宁省多处出土,均为花树状,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山题造型演变为牛头或马首等动物造型,应该是鲜卑族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像和题材。

 

  标示华贵的帽顶

 

  展品中有一尊长6厘米、宽5.1厘米、高6.1厘米,下有金嵌宝石托座,上镶有玉质飞凤的精品,这就是元朝贵族喜欢用以装饰帽冠的金镶玉凤纹帽顶。上面的玉凤饰是运用多层镂空技术雕琢而成的,富有立体感。


  金镶玉,顾名思义就是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美玉,这种特殊的金、玉镶嵌工艺为我国所特有。此做法继承了金代玉器工艺特色,在元代中期以后流行开来。按照元代舆服“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的制度规定,这件金镶玉凤纹帽顶应为元代贵族的专用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与玉的结合被认为是最完美的结合,是尊贵吉祥的象征。唐朝诗人李白对其曾赞美有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金镶玉有“金玉良缘”的寓意,堪称尊贵吉祥与超凡脱俗的完美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就采用了这种传统民族工艺进行制作,备受世人关注。

 

  简繁之极的簪

 

  在展品中,人们还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两根金簪和两根玻璃簪。


  一根金簪是辽代手工匠用纯金打制的,长8厘米,簪头为摩羯戏珠形,原带有三组缀饰,每组三片柳叶形饰片,现残存两组。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摩羯纹出现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当中,辽代摩羯纹比起古代印度的摩羯纹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单只摩羯鱼、双摩羯鱼、摩羯追鱼等。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摩羯纹的形象逐渐受到本土文化及藏传文化的影响,完成了从古印度到现在的藏式形象的演变。


  另外一件是元代的金簪,其形制十分常见,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遗址出土的,金簪长14厘米,金簪以瓜头为簪首。瓜是宋元时期南北共赏的题材。所谓“瓜”,自古以来是指甘瓜、果瓜。两宋时期祝寿风气大兴,金银酒器因取瓜为劝杯造型,以寓“瓜瓞绵绵”之意。金银簪子取作图案做成瓜头簪首,流行于元代,延续至明代。


  展品中,两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征集的蓝色玻璃簪和红色玻璃簪特别引人注目。蓝色簪长15.4厘米、直径2厘米;红色簪长15厘米、直径1.2厘米。蓝色簪首顶心饰一朵梅花,周缘饰乳丁纹;红色簪顶又施涂一层黄色釉彩,并绘一颗红心,似花蕊。据专家分析,中国传统玻璃器大多为铅钡玻璃,而西方玻璃器主要为钠钙玻璃,经与其他元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比对,在元王朝海内一统、交游畅达的情形下,这两根簪应为西方泊来品。

 

  “头面”的主角发钗

 

  发钗和簪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为一股,而发钗则作成双股。考古发现较早的发钗,是出土于山西侯马春秋时期的骨钗,长12厘米,约在钗三分之一处分叉。


  据考古发现和吐鲁番文书记载,晋唐时期的新疆吐鲁番女子大多使用铜钗、银钗和金钗。专家们认为,发钗到了汉代以后,随着逐渐普及,其质地样式多起来,而且注重装饰性。有金、银、铜、琉璃、玉、玳瑁等多种质地,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


  呼和浩特市征集的这件元代竹节形金钗,最长13厘米,最宽2厘米。竹节钗也被人称为“铜钱钗”,是宋元时期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样式,或金,或银屡见不鲜。宋元时期发钗的形式多样,名目较多,主要有折股钗、竹节钗、花头钗、螭虎钗等。竹节钗其造型如同竹节一样。其中又以七节、九节颇多,偶有十一节出现。


  宋元时期,人们将首饰俗称为“头面”,除了女性全副簪饰之外,还包括一些金银佩饰。《东京梦华录》中说:“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


  当时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钏镯、戒指、帔坠。当时民间金银制造业十分发达,金银首饰需求较大,特别是在婚嫁中,更是不可或缺。


  有些大户人家会请匠人到家里打造首饰,而多半簪钗成双、头面成副。据说头面一副之数少则十几,多则二十以上。生活在北方的契丹族、蒙古族等民族,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各族妇女有时也梳发髻,并且喜欢在发髻上插簪、钗等中原特色的头饰。

 

  为了约束的手镯

 

  展品中有一副元代的錾虎头纹金手镯,长6.5厘米,宽4.8厘米,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手镯两端錾刻虎首纹饰, 镯体横截面为扁长方形, 表面中间为一凹槽,古朴典雅, 极具草原地区风格。根据墓葬出土人头骨初步推断, 该墓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妇女。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代“射雕英雄”弯弓能射多远?
  • 象棋国手彭述圣58岁打遍北方名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