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镇 鸡鸣一声听四县

时间:2011-12-21 21:01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蔺萱 点击: 载入中...


关山镇仍保留着大量上百年的老相枣树



位于阎良区东北部的关山镇,是一座渭北历史文化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居住。古时,这里被称为“上寨”。明万历五年(1577)设关山镇。四百多年来,关山镇一直是渭北重镇。如今,这里被誉为甜瓜之乡和相枣之乡,成为陕西百镇重点镇之一。

  地域

  阎良

  建镇时间

  明朝万历年间

  详细资料

  面积85.1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辖27个行政村。

  12月1日,记者一行来到阎良区关山镇,这里,已是西安市的最东北端。过了关山镇再向北,便是渭南市的富平县和蒲城县。关山的东边,则紧邻渭南市临渭区。关山镇南,又与临潼区相接。所以,关山镇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四县”之说。

  关山镇地处渭河平原中部,由渭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带平坦而肥沃,地下水位仅20余米,堪称农业生产的“白菜心”。自古,关山地区便以盛产小麦、棉花而著称。如今,关山则以生产甜瓜和相枣而闻名,成为“中国甜瓜之乡”和“相枣之乡”。阎良区“甜瓜大王”关山镇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张小平告诉记者,由于关山的土壤肥沃,且偏弱碱性,非常适宜于甜瓜的种植,每逢甜瓜的收获季节,镇里的公路都会挤得水泄不通。而关山的相枣种植则很有历史,石川河沿岸至今仍保留着有一二百年历史的老枣树。关山镇党委书记刘志强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要把关山镇打造为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陕西名镇、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中国航空城副中心,建成蒲富临渭阎之间的现代化中心型城镇。”

  曾是“官道”上的渭北重镇

  “荆山振臂于嵯峨”,关山镇西边,有一座黄土塬,名叫荆原,当地人俗称荆山。荆原从三原逶迤而东,经过富平,到阎良交界处,被石川河冲断,石川河东,荆原继续绵延20余里,关山古镇,正处于荆原东部的尾端。据说在古时,每当晴好的日子,在关山镇能看到西边低矮的荆原和连绵的嵯峨山。而关山镇也因为地处渭河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古便成为长安北面东西大道上的重镇。王成义在《古镇关山》中指出,在很古之时,在渭河北岸便形成了一条向东去的官道,这条路从长安经泾阳、三原再到大荔,渡过黄河,从而进入山西。到了秦汉隋唐,这条东西大道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关山当地人称这条路为“东丝绸之路”。关山地区也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至今日,关山及相邻地区还有“官道刘”、“官路”、“官底”等地名仍在使用、流传。

  在我国,名叫“关山”的地方有许多。“关山”二字本是山名,原指位于宁夏南部的关山,“关山”又同时泛指高峻险要的地方。然而,位于阎良区的关山镇并没有高峻的山,为何要以“关山”为名呢?关山镇的退休教师、《关山村志》作者、73岁的于克泉老人告诉记者,在古代,关山镇虽然没有险要的地势,但是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成为西安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其作用和地位很重要,所以便以“关山”命名。关山老城的南门上,曾经有一块大石匾,上面刻着“渭北长城”四个字,这足以说明关山镇的军事和战略地位。

  此外,古时候,常将边缘之处,或交界之处称为“关山”,这在陕甘宁交界处比较常见。阎良区政协文史委的李飞先生告诉记者,《关山镇志》中载:“关山镇位于荆山之上,又处于四县之交,旧称边缘之处为关,故名关山。”那么关山之名源于何时呢?李飞说:“关山镇正式设立是在明万历五年(1577),不过,根据我看到的石碑等资料推断,关山之名至晚应源于明隆庆末年(1572年~1573年)。只是当时的‘关山’指的是关山地区,并非具体指哪一个村堡,直到万历五年,设关山镇,关山之名才正式确定下来。”

  自建镇以来就备受地方政府重视

  关山地区的历史,则远远早于明代。于克泉老先生告诉记者,关山地区已知的最早的历史,恐怕要推算到5000年以前的新石期时代。关山老城西门外的关山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类型,当地人常能在自家的地里,发现红灰陶碎片、石斧、石铲、石簇等器物。

  关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于全寿说,关山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自古就是渭北的一座重镇。历史时期,关山曾被称为“上寨”。汉代时,关山地区属于栎阳县。

  元初,关山地区划归临潼县。明万历五年(1577)设关山镇,筑关山城,并设“社学”。同时,将西安府同知,以及抚民厅转移到关山镇。当时,同知为知府的副职,负责分掌地方的盐、粮、捕盗、江防、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当时的抚民厅即在今关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到了清代,根据阎良区政协文史委李飞的考证,在雍正八年(1730)农历九月,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当时的县丞官职仅次于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主要负责文书、仓库等的管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县丞逃跑。民国二年(1913),临潼县将县佐署设在了关山,管理临潼地区渭河以北的政务。1919年,陕西靖国军在此设立临潼分县。由此可见,关山地区历来就备受地方政府的重视。

  历史上,关山镇长期籍隶临潼,到了1987年8月划归阎良区。关山镇党委组织员冯友智告诉记者,2002年,由关山镇和原康桥镇合并成一个关山镇,成为阎良区最大的乡镇。

  侠义组织“关山刀客”的发源地

  便利的交通,使得关山镇成为集市贸易的中心地带。如今的关山镇,将原先关山镇和康桥镇的集市贸易延续了下来,在每旬的3、7、10日过会,康桥则是每旬的4、9日过会,这样,关山地区每10天就有5个集日,每个月就有15天逢集,商业贸易非常繁荣。每到关山逢集的日子,蒲、富、临、渭等地区的人都会赶来。集市上,生产工具、生活日用品等应有尽有。关山镇集市最热闹的时候,赶集的人甚至有三五万之多。

  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贸,使得关山镇吸引了众多的外来人口。《阎良村情》的撰写者、关山镇党政办的老干部宋永忠、高育章告诉记者,关山地区除了原居民以外,从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迁来的外地人也很多。早些时候,从山西洪洞县来了很多移民。清末社会动荡,关山地区人口大量减少,致使土地荒芜,当时,担任知县的焦云龙是山东人,于是,他便动员自己的山东亲朋来关山落户。山东移民来到关山后,很快便分到了土地,这样,便招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山东移民。从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向关山,以及阎良地区的迁移从未间断过。如今,在关山地区的许多村落里,村民之间仍在使用山东方言。此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部分华阴、华县的移民也迁到了关山。历史上外来人口的迁入,使得关山地区特别有包容性,关山人不排外,而且非常勤奋,有创新意识。

  清末,这里兴起了一个特殊的侠义组织——刀客。他们反对清朝统治,多以保镖为生,投师拜友,练习拳术,行侠仗义,并且都佩戴有“关山刀子”,顾名思义,这种特殊的刀,便产自关山。宋永忠、高育章告诉记者,关山镇是关中刀客的发源地之一,而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渭华起义所使用的著名的“关山刀子”,便是出自关山镇的于老铁匠之手。关山刀子长约一尺五寸,厚背薄刃,尖端锋利,前刺或剁砍都得心应手,便于携带,再加之选料考究,工艺独特,深为“刀客”们所喜爱,以至于刀客们都以能拥有一把出自于于老铁匠之手的“关山刀子”为荣,就连杨虎城将军也佩戴了一把关山刀子。

  自古就是重视教育的文化大镇

  关山人不仅喜好练武,行侠仗义,而且也重视文化教育。明代关山镇初设时,这里就有了“社学”。到清代,关山的“渭北书院”可谓是当时临潼县最著名的两大书院之一,也是清朝关中渭北地区有名的书院之一。这里曾培养了辛亥革命志士郭希仁、民主人士郭则沉等一批英才。民国时期,“渭北书院”停办,将这里改为关山国民小学,建国后成为关山中心小学。现在,关山小学已经成为阎良区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

  清代,除了渭北书院外,在关山地区的一些村子里,还设有私塾,或称“义学”,可见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1940年,关山镇建成了“四维中学”(是临潼渭北地区最早),“四维”之意,取自《管子》:“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又有说法称“四维”意为:蒲、富、临、渭四县维持之意。四维中学后来改名为关山中学。如今,在关山中学的校门门楣上方,仍镶嵌着由当年的教育厅厅长王捷三题写的“四维中学”青砖门匾。

  今天的关山镇,仍保留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现在,关山中学已成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此外,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年以来,关山镇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阎良区形成了以关山镇为核心的5.9万亩国家级早春厚皮甜瓜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甜瓜之乡,相枣则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如今的关山镇,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全省面粉加工能力最强的产业集镇和乳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制胶业等新兴产业的落户,使得古老的关山镇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美林谷康宁寺
  • 兰州金城关彩陶博物馆
  • 中国秦腔博物馆内宝贝多
  • 袁家村游不尽的关中风情
  • 富平文庙风景
  • 敦煌市最大的夜市——沙州夜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