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都",当即"自虎"之义。西北的"关东西"所祀者本为白虎。
四、"李耳"与"李父"等称呼相对,即至今土家族所称雌虎、图腾黑虎的"李尼卡" ("尼""耳"音转,"卡"为语助)。
由此还可以继续推出一一
五、楚人黑虎白虎皆带"李"称,"李" 应是"驺虞"的合音("驺",庄母侯部,"虞",疑母鱼部;"李",来母之部。庄、来齿舌邻纽,鱼、之旁转),而不应是"虎"之对等音转("虎",晓母鱼部。"虎"与 "李",虽然韵部为鱼、之旁转,但声纽关系较远)。
六、"李"的图腾学本义,是指神圣而又具象的"白虎黑文""黑文白虎"的驺虞,而非一般意义的抽象之虎。
"李"作为族群图腾的一大专有名号,同时又是我国"四大姓氏"之一。然则其与虎图腾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呢?
《广韵》引汉《风俗通义》供文有"李氏:李伯阳之后"(按,据《史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则认为:"李氏,赢姓。高阳氏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女华生泉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徽……以直道不容,得罪於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於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根据后一条来看,姓氏的"李"、"理"同源;而现代的《新编千家姓》收有"老"姓,那么,根据前一条及《史记·老子传》,既然老子姓李名耳,则"李"、"老"二姓亦为同源。据笔者考察,姓氏之"李 《通志》的利真母子"食术子而得全,"飞,\,还 是《史记正义》引神仙家言说"李母怀胎 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老 子)",显然皆是望文生义之谈。后一条之荒 唐不足据自不待言,而前条以大理之子偏 食李(木子),也未免太为巧合,令人难以据 信。倒是李、理之姓悉出于大理之宫,其说 近是,而其源、亦更古,但尚未溯及其本也。
李、理、老等同源姓氏,都应出之于驺虞虎图腾。
《潜夫论·志氏姓》和《风俗通义》都将姓氏来源分为九种,其九为"三乌、五鹿、青牛、白马,所谓志也。"志,当即标志,从所举之例来看,极似图腾之类名号,盖图腾多取动物以为标识。
在李氏姓源的旧说中,以泉陶为大理之说为较早,但泉陶之名、泉陶之诞生传说,乃至其职司等,悉皆与虎图腾有关。
据《艺文类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驺虞》引《春秋元命包》:"尧为天子,季秋下旬,梦白虎遗吾马啄子。其母日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云,感己。生皋陶。索扶始问之,如尧言。明于刑法,罪次终始,故立泉陶为大理。"今按"吾马啄子"《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作"吾马朦子",其物不可考,然而,於泉陶之生、之官,先有其母扶始的"睹白虎",后又有帝尧的"梦白 虎",则强调泉陶为白虎图腾之感生,却是再明白不过的。
再从"皋陶"一名的"皋"字来看, "皋"义为虎,其证颇多:
虎皮,古代也叫皋比。
菊科植物的中药泽兰,即皋兰,又名虎兰。
井上桔槔,美称玉泉,或称玉虎。
诸侯之门,外门曰泽门或皋门,也称虎门。
苏州西门外之山为虎丘,西门内之桥名皋桥。
河南荥阳为古之成皋,有虎牢关;虎牢亦谓之皋落。
精锐之师谓之虎貔,亦称皋貔。
唬,虎声也,"或作‘皋号'"。 "皋"为什么就是虎呢? 以音考之,皋,见母幽部字;虎,晓母鱼部宇。见晓旁纽,幽鱼旁转,声韵都相接近。以形考之,皋,字或作泉,悉应是白额虎(或白虎)之象形:上之"白"示大头白额之状,下之"本"或" "为四肢并躯臀尾之形,其中最突出的是头额之"白"与尾之"十" (篆书略似"巾"形,突出尾稍)形。而强调其尾之长,"尾长于身"、"尾倍其身",乃至 "尾参(叁)于身"的,正是虎驺虞的特征,与此字形适合⑥。
皋陶为大理,大理之官司刑狱。狱的标志是狴犴,而狴犴"形似虎,故立于狱门"⑦。又汉代之地下囚室亦有"虎穴"之名。盖上古掌管马兽苑囿之官也称为"驺虞"或"虞人",如虎之司百兽,司刑狱之大理亦与之相似,故其名之义皆不离虎。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