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康 演绎一段传奇的藏汉情缘

时间:2011-12-28 06:52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现为家庭旅馆的北京从康西面部分房间房门紧锁。
  北京从康(右)和同为古建保护大院的果赤从康(左)仅一巷之隔。

  北京从康是八廓街老大院中为数不多既小巧又明亮、轻松、充满活力的院落。

  “从康”的意思是“商号”,北京从康就是“北京商号”,一个北京人在拉萨开的商店,看似寻常,却演绎了一段传奇感人的汉藏情缘——这个平常的藏式院落因此而变得温情。

  北京商人在拉萨

  在八廓东街仅靠赛康商场的小巷里,有一栋外观古朴、精巧的二层小楼——“北京商号”,如果早几年来到拉萨,你会看到一位汉族大爷经常坐在门口的石阶上读书看报,他就是“北京商号”的传人韩修君。韩修君老人曾向作家索穷介绍,“文发隆”商店(即“北京商号”的前身)是1935年前后开的,商店之所以叫“文发隆”,是因为商店的东家名叫解文会,而掌柜叶茂青的原名叫叶增隆。为使这个坐落在八廓东街的小商店能开市大吉,所以取了东家和掌柜名字中“文明”、“兴隆”的字义搭配而来。

  内地与西藏的贸易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内地商人在拉萨设立商号则是近百年来的事。据说,最早的一个人就是解文会。

  在拉萨的北京商人,实际上没有一个是北京城里的,都是北京郊区的乡下农民。各家掌柜大多住在北京办货,其伙计在拉萨坐庄营业。货从天津上船,经香港、加尔各答,到噶伦堡,再用骡马、牦牛、毛驴等驮运到拉萨,一年大致进两到三次货,约三百多驮,价值大洋六万余元。冬货夏天办,夏货冬天办,货物从天津运到拉萨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刚开始,北京商人并没有开设铺面,各家商号合在一起,也只有十来个小伙计。不管哪家的,吃、住都在“果芒康沙”楼上。大家在一起做些小手工活,货源也很少,而且多为零碎商品,大都批发给街上的小摊贩和回族商人出售。后来经验丰富了,觉得有利可图,才开始大干。到20世纪30年代陆续在八廓街开了几家商号。

  1941年,17岁的韩修君跟随掌柜叶茂青从北京来到拉萨,在“文发隆”商店当小伙计。当时,和“文发隆”相邻的北京商店有“兴记”、“义生昌”;八廓南街有“喜马伦公司”和“裕盛永”;八廓北街“果芒康沙”的楼下是“德茂永”,往东还有个“玉记”号。

  1945年前后,“兴记”和“文发隆”两家商店生意最为兴隆,本钱大约都在一万品藏银(每品为五十两)左右。

  北京各商号经营的货物主要是绸缎、瓷器、玉器以及铜器、丝线、小手工艺品等杂货。这些商品中,花绸缎销路最广,因寺庙里做“佛衣”、“供品”、“神伞”、“画轴”、“顶棚”等均需此物。铜器自然也是佛事用的占多数,包括唢呐、净水壶、提炉等。不过,丝线的销路也很广,因为藏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留辫子,扎辫结,所以买丝线的人也多。大宗货物,如绸缎等可得利润百分之二十左右,瓷器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其它商品的利润也在百分之二十到四十之间。

  韩修君在“文发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一定的钱财,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八廓街著名的商人。1953年,29岁的韩修君深深地爱上了一位拉萨藏族商人的女儿白玛卓嘎,但好事多磨,这位商人说要娶他的女儿,必须购买一处贵族院落,以显示其身份的高贵。韩修君为了娶他心爱的姑娘,费尽周折从噶伦柳霞手里买下这个院落,并且将院落改名为“北京从康”。白玛卓嘎的父亲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韩修君终于和白玛卓嘎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俩相亲相爱,生儿育女,还一起经商。

  韩修君喜欢西藏,热爱拉萨,娶了藏族妻子,生下“团结族”儿女并终老于这座美丽的古城。现在院中还保存着他们当时用过的物品。

  小院里的汉藏情爱

  为了追寻这段美丽爱情故事的气息,我在一个怡人的清晨来到北京从康这座老院。当我轻轻推开八廓东街17号那扇厚实的木质院门,看见的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石板地面干干净净,还刚刚洒了水;院子中央是石头砌成的花坛,鲜花盛开;两层的藏式楼房相当别致,栏杆、柱子、门窗和房檐全都粉刷一新,清晨的阳光洒在院子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温暖的气息——这里没有老房子惯有的灰暗、沉重,反倒是显得明亮、轻松,充满活力。

  一抬头,只见一位戴着白帽子的年轻女子站在二楼,正笑吟吟地看着我——我回过神来,问:“你是住这里面的吗?”她用很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是的”。经过一番交谈才知道,原来她和父母、老公等一家六口人住在这里,她家在八廓街有两间卖工艺品的店铺,其中一间就在前面路口处。她是甘肃的回族,父母到拉萨已经30多年,一直做生意,而她的老公从小就在拉萨长大,对这里很熟悉。为了方便做生意,她家几个月前才搬到这个院子里,目前整个院子里只有他们一家人,其它房间都是房门紧锁。

  房屋底层很矮,高不到2米,有时候不注意还会碰到头。楼板底层是一根根圆木,圆木上密密地铺着木块,木块上铺一层鹅卵石,最上层是厚厚的阿嘎土。房间的门和外墙都被重新粉刷过,色彩鲜艳;每一间房的门口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有藏文和汉文,还画着图案……我十分不解,问她这些是怎么回事——原来,在2007年,一个北京人租了这里的房子装修成客栈,他非常热衷于八廓街的历史文化,从这些表面的装修风格可以看出,这个北京人很想把这里做成具有西藏历史文化韵味的客栈。

  由于各种原因,客栈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这些精心装修的房间房门紧锁,只有拉萨的阳光一如既往地照在院子里。谈话间,年轻姣美的女主人又在收拾院子。在这个美好的清晨,在这个安静的小院里,我又慢慢回味这段历史——关于这座老房子的主人和他的爱情故事。

  这座老房子原是贵族住房,当初归旧西藏噶厦四大噶伦之一的柳霞所有。后来柳霞把房子卖给从北京来拉萨做生意的韩修君,这位在拉萨经商的著名汉族商人。

  初升的朝阳照在这个曾经饱经沧桑、现在却焕然一新的藏式小院里,凝望窗外人潮涌动的八廓街,我陷入了沉思。伴随着这永不停息的人流,我仿佛看见韩修君老人在此走过的几十个春秋——那是1941 年,17岁的韩修君只身离开家人,来到拉萨,做起了绸缎、瓷器生意。

  1953 年,韩修君与藏族姑娘白玛卓嘎结为夫妻。在近50年里,韩修君和白玛卓嘎夫妇身随世浮,风雨与共,相亲相爱。经年累月,韩修君学得一口流利的藏语,生活习惯也入乡随俗,就连早餐也每日必定是酥油茶、糌粑。白玛卓嘎也能说简单的汉语,并多次随丈夫回内地探亲。

  光阴荏苒,50多年来,高原古城拉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韩修君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韩修君与白玛卓嘎的结晶——5个儿女已长大成人,并均与藏族人成婚。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汉藏情缘,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演绎着绵延不绝的动人故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美林谷康宁寺
  • 温润如碧玉的高山海子——白海子
  • 康乐草原如画风光
  • 白利寺风情
  • 因“康隆寺”得名的康乐
  • 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泸定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