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皋兰山被人们“转移”到了兰州盆地的南侧,唐朝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隋朝在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兰州总管府,“取皋兰山以为名”。由此可知,“兰州”一名源于“皋兰山”,那么在公元581年之前,此山便已得名“皋兰”,但是在郦道元所处的时代,也许尚未得名,也许他还不知道。
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兰州”条说:
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眼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后又以五泉名县。
很明显,兰州的这座山得名“皋兰”,大概是出于人们对霍去病的怀念,未必真实。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历史的人信以为真了。
其实,“皋兰”是霍去病此次行军的终点,怎么可能离陇西郡这么近呢?
《汉书》卷六《武帝纪》在“元狩二年春”条写道:
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
由此可见,“皋兰”应该是霍去病此次行军的终点。
“过焉支山千有馀里”,某些人理解有误,以为霍去病到了焉支山,又往西行进了一千多里,其实指的是霍去病从陇西出发到皋兰之间的距离,或指从“讨遬濮”的地点开始一直到皋兰之间的距离,既然说“转战六日”,那么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无论怎样,途中都会经过焉支山。因此,皋兰在焉支山以西。但是,具体是今天的什么位置,恐怕无法知晓了,除非有考古发现。
“历五王国”,指的是霍去病此次行军经过了五个匈奴部落的领地,这个应该没有异议。但是,具体是哪五个部落呢?我认为,这里的“王”应该指五个小王,即不包括休屠王和浑邪王,因为这两位是河西地区的大王,在他们的手下还有一些小王,汉军经过了小王的领地,就等于经过了休屠王和浑邪王的领地。
“遬濮”应该是其中之一,《史记》和《汉书》都说“讨遬濮”,可见汉军与之发生了战斗,而且遬濮王在后来的夏季作战中被汉军干掉了。因此,“遬濮”是一个部落,这是毫无疑问的。
“折兰”、“卢胡”或称“卢侯”,这两个应该也是,因为《史记》称“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汉书》称“杀折兰王,斩卢侯王”。“卢胡”和“卢侯”是音译问题。
那么,还有两个是什么部落呢。由于排除了休屠王和浑邪王,因此我认为是“乌盭”和“狐奴”,也就是说,这两个是部落名。
“狐奴”,据《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记载,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左冯翊梁并稍以恩信招诱之,于是离浦、狐奴等五万余户诣并降,陇右复平”,由此可知,“狐奴”是一个羌人部落。在匈奴强大时,“狐奴”这个羌人部落成为其一部分是很正常的。
“乌盭”,虽然找不到直接的证据,但是由“狐奴”的情况推测,我认为也是一个部落,期待考古发现。我注意到,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随浑邪王归汉的小王中,有一个被朝廷封为河綦侯的,此人的名字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作“禽犁”,在《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中作“禽黎”,“禽犁”和“禽黎”是音译问题,但是此人的名字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作“乌犂”,在《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作“乌黎”,而且无论是《史表》,还是《汉表》,都说他投降时的身份是“匈奴右王”,很模糊,考虑到“乌犂”、“乌黎”和“乌盭”发音相同,我认为,此人很有可能就是乌盭王,“禽犁(黎)是他的名字。当然,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出现。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