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宅在文山村(当地又称为“拉牌”)东崖根,在他的屋旁,距离地面六七米的石崖上,有一个天然的洞窟。后来他请工匠又进行了开凿和整修,并在洞窟前树立了木梯。此后他就缘梯而上,在洞中练习书法、休憩、会客和兼理佛事。并且他还在洞窟前撰写了一副楹联:“关启门户,需要小心;上下阶梯,谨防失足。”突出了老人谨言慎行的特点。现在他遗留下的一些书法作品上,有时落款上多有“洞叟”、“睫巢”等字样。
学者邓隆(1884年-1938年),字德舆,号玉堂,又号睫巢。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临夏,邓隆从小好学,十几岁入庠序,成秀才。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考得解元,翌年中进士,以知县分发四川任用。民国时为甘肃省议会议员,历任甘肃官银钱局坐办、甘肃榷运局局长、夏河县长等职。离开政界后,潜心实业,赈济。耽于佛学,研究西夏文,富有成果。1938年,为施药抢救华林山发生疫病的壮丁,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春,邓隆由四川归里,在兰州南郊购置“拙园”定居,拙园为一老梨园(旧址在今正宁路省军区附近)。1915年,邓隆对拙园进行修建,他在园内堆筑了假山。因邓曾担任省佛教协会理事长,据说园内还建有佛塔。园内遍植奇花异草,树木繁茂,枝叶荫翳。最为奇特的是,当时园里尚留有十余棵百年老梨树。邓隆独具匠心,在其中一棵梨树的树杈中间铺以木板,搭建一平台悬于树上,平台可容五六人在上面饮酒,雪白的梨花在枝头摇曳,阳光婆婆娑娑地洒下来,令人颇为心旷神怡,邓隆名之曰:“睫巢”。著名诗人、书法家徐承尧曾为睫巢撰联:“因树为屋,何尝非巧;抱瓮汲水,今见其人。”
当时“睫巢”建成后,轰动金城一隅,人们纷纷前去观看,啧啧称奇。河南安阳诗人黄履平在游拙园后,曾描述:“睫巢者,架树为台。梨花开时,花张如幕。餐英解酲,眠香沁梦,如入众香之国,不夜之城。丙辰(1916年)暮春,主人觞我其中,留连达旦。觉此身飘然,直欲从列子游矣。”
邓隆曾在拙园内睫巢之上与文人雅士吟诗饮酒。1936年古历闰三月,邓隆重开刘尔炘所倡导的“闰欢雅集”诗会,在拙园赏花饮酒,赋诗交友,亦为诗坛一时之盛。甘肃进士王烜曾赋诗一首:“昨游金天观,牡丹花正好。今日来拙园,花开更窈窕。香园晚溶溶,城南春浩浩。小亭通曲径,十二栏干抱。姚黄魏紫中,玉环尤醉倒。风劲舞霓裳,腰肢兼袅袅。春阴三日暮,有花春不老……”
现在我们仍可以想象,当时端坐在睫巢之上,居高临下,仰望高悬于空的圆月,四周梨花如幕,清风徐来,馨香阵阵,如临仙境一般,难怪诗家们会诗如泉涌。
邓隆梨树上的“睫巢”
杨巨川的“榆台”
清末进士杨巨川(1873年-1954年),字楫舟,榆中青城人。光绪甲辰科(190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1905年赴日本考察法政,历任湖南新田、甘肃敦煌等县知县、县长、兰州五泉图书馆馆长。解放后,为甘肃省首任文史馆馆长。
杨巨川在担任五泉图书馆(旧址在今贤后街东口)馆长时,曾在该图书馆东院内一棵榆树上搭建一巢居,形式同邓隆的“睫巢”相同。由于五泉图书馆是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创办的五泉书院发展而来,故院内古木参天。“颇谙生活情趣的杨巨川发现院内一棵老榆树,在树冠上根据三股主杈生长情况而铺设有木板,木板四周,围有木壁板,在树下依树身贴置一木梯,缘梯而上,登临其上,远眺可见北山层峦叠嶂,以及依山而建,掩映在树木中的寺庙;近观可见大河滔滔,滚滚东去。作为诗人的杨巨川在此曾与诸名儒骚客饮酒赋诗,写下了《小重阳日在榆台登高》、《和子衡登榆巅看台》等诗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