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3-05-05 08:19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张静 职茵 点击: 载入中...



现在的钟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庆期间从东大街方向拍摄的钟楼,其上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照片,门洞也并没有被封住





1963年的钟楼,吸引了莘莘学子前来留影



 

1979年少先队员参观钟楼



 

碑林珍藏的景云钟

 

    钟楼,屹立在古城西安的中心,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您知道吗?钟楼其实最初建在西大街、广济街口,后来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关于钟楼,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和传说。

 
  一度易址·两段传说
 
  对于每个西安人来说,钟楼都凝结着一种难舍的情结;而对于已经73岁高龄的刘遵祖老人来说,对钟楼的感情更是深厚。从18岁中专毕业分配到西安钟鼓楼保管所担任文物保管员一直到退休,从1953年到1997年,他守护着钟楼,足足守护了44年。44年,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如今已是个10岁孩子的爷爷了。刘老自己也说不清,他接待了多少来宾,讲解了多少次关于钟楼的历史。可是,关于钟楼,他还是有很多东西说不清楚,很多谜团他至今都没有解开。
 
  整体搬迁
 
  钟楼目前处于西安正中心东西南北4条大街的交会处,但钟楼一开始并不在此处。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钟楼始建,位置在今日的西大街、广济街口。过了近两百年,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钟楼整体向东搬迁了约1000米,也就是现在的位置。
 
  此次搬迁是一次原件原样的整体迁移,而搬迁原因,《钟楼碑》上有记载,说是因为明代建钟楼时囿于习惯心理,位置选在了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两个世纪后,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钟楼显得日益偏离城市中心,于是向东进行了整体搬迁。据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建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部是原样原件。
 
  然而,关于这次整体搬迁的原因,人们却更喜欢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万历年间,关中发生了大地震,人员死伤无数,传言四起,说有妖怪作乱。当时著名的道士高承之向知府进言:“钟楼东迁半里地到十字街口,地动必除。因为此地有条千年鳌鱼在作怪。”知府听后,决定采纳其建议。后知府和高承之一起来到十字街口,命令士兵用■头刨开地面,见露出4块大石头,揭开石条,果见下面有一深井,听到流水哗哗响。不一会儿,一股水柱夺井而出,冲向天空,随即见到一鳌鱼头伸出井外。高承之走过去用宝剑按住鳌鱼头,叫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然后将铁链和鳌鱼一同沉入水底。知府征用5000工匠,夜以继日赶修钟楼。从此以后钟楼巍然屹立,鳌鱼被镇压在水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上了年纪的西安人大都曾听过一种说法,在钟楼附近的地上或钟楼的墙边仔细去听,能听到汩汩的水声。记者向刘遵祖求证此事,刘老说类似这种传说多了,不过他翻阅了大量史料,确认钟楼下的确有口水井,民国初年周边居民还曾在井里打水吃,但具体在什么位置,有人说是在西门洞的东北角,有人说是在东南角。刘老还曾向上级申请要挖这个井,但因为出于保护文物的种种考虑,并没有开挖。至于说水声,刘老解释:“那不是井水的声音,而是风从钟楼的门洞经过发出的声音,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景云钟的故事
 
  既名“钟楼”,其上的“钟”就不可不提。现在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刘老告诉记者,钟楼上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目前的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
 
  景云钟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传说唐玄宗曾欲在民间大选宫女,圣旨一下,便有景龙观道士肖元裕跑来报告,说景云钟敲不响了。玄宗大惊,思前想后,醒悟到是自己触怒了上天,急忙收回成命。是夜,玄宗梦见一个三尺多高的白胡子老头,自称是玄宗的先祖,现居终南山中,灵魂就寄托在景云钟里。玄宗醒后即派人入山寻找,最终在楼观台闻仙谷的位置上挖到了一尊汉白玉的老子像。玄宗将石像迎入兴庆宫,斋戒三日,再去敲钟,景云钟的钟声果然又响彻云霄了。于是玄宗将景云钟视为神物,决定在迎祥观上修建钟楼,悬挂景云钟于其上。后因安史之乱,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被废弃不用。及至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
 
  后来,钟楼迁址,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好按照1∶1的比例仿制景云钟,再造一口铁钟,也就是现在钟楼上的这口钟,而真正的景云钟如今被珍藏于碑林博物馆。
 
  未遭火灾
 
  记得去年参观北京故宫时,讲解员一席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是纯木结构,自故宫建成以来,多次遭遇雷电袭击,故宫因此屡屡发生火灾。”同样是纯木结构,钟楼的历史甚至早于故宫,然而,记者在追溯钟楼往事的过程中,却始终没有听说过钟楼曾遭遇雷击,发生火灾的往事。据刘遵祖回忆,建国后在修复钟鼓楼的过程中,鼓楼遭遇雷击,发生了一次小事故,人们由此意识到钟楼也需要防雷,于是在修复钟楼过程中特意装上了避雷针和避雷网。可是在此前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避雷设施的钟楼为什么从未有发生火灾的记录呢?是有过火灾没有记录还是压根没有发生过呢?刘遵祖说这就是钟楼的另一个谜题了,“据碑记载,钟楼曾在清乾隆年间经历过一次大的修缮,从里到外修葺一新。是不是因为发生了火灾呢?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可我感觉不是因为火灾,因为有资料显示,钟楼没有任何火灾痕迹。”记者就此咨询了陕西省防雷中心的专家杜建忠,他说雷击是点对点,具有偶然性,钟楼没有被雷击中过,只能解释为“偶然”。
 
  有人说,钟楼建成600年,从未遭遇毁灭性打击,即使在“文革”中也得以幸免,是因为钟楼“风水”好。
 
  种种用场
 
  钟楼初建时,最大的功用就是报时。但后来,它却派上了种种用场。辛亥革命中,钟楼曾做过清军的阵地;也曾于1927年开过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还曾被改成天文馆;抗日战争年间是“气象台”和“报警台”;而解放前是秘密监狱;建国后一度是国庆检阅游行或召开大会的观礼台。西北大学家属院的吴老师1950年来西安上学,他说:“解放初,每逢五一、国庆检阅游行和召开大会,人们都以钟楼盘道及4条大街作会场,还在钟楼上张灯结彩作为主席台和观礼台。”
 
  西安心脏·历尽兴衰
 
  有人说,来到钟楼就到了西安的心脏。每天,它沉默地面对着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迎来送往行色匆匆的人们。可还记得她昔日的风光与沧桑……
 
  总理参观
 
  “我第一次见钟楼才八九岁,当时的钟楼真高大呀!可几个国民党士兵在上面驻守,样子很凶,我根本不敢上去,那是1943年……”刘遵祖老人这样回忆说。那时的他不敢想,也想不到自己这一生会跟钟楼结缘,朝夕相处40多年。从18岁的风华正茂,到73岁的古稀之年,直到1994年他从钟鼓楼保管所退休,还依然发挥余热,默默整理资料,为钟楼耗费心血。1954年他刚从西安师范学校毕业,就被上级单位文教局分配到钟鼓楼保管所。“当时钟楼还没对外开放,单位就两个工作人员,我负责接待、清洁、勘测、整理资料,一有接待任务还要去当解说员。”当时来西安的领导和外宾很多都参观钟楼,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彭德怀、贺龙、陈毅等都曾在钟楼上留下脚步。
 
  上世纪50年代,对刘遵祖守护钟楼数十年平凡琐碎的日子来说,无疑是他一生最为荣耀的时刻。他说:“1955年,周总理和陈毅一行来到钟楼参观,安排我接待。我放下电话兴奋地就往钟楼跑。消息太突然了,我要赶在他们到之前做些准备。周总理他们一行人绕钟楼一圈,还上二楼看了西安的市容风貌。后来朱德也来到西安,指名参观钟楼,我有幸一睹朱老总的风采。”
 
  破败失修
 
  “天气灰蒙蒙的,大字报糊了满墙,一层层从楼梯贴满整个钟楼基座。看上去千疮百孔,上面的裂纹清晰可辨。钟楼盘道、东西南北4条大街都很窄很窄。”这是“老西安”宋女士13岁那年对钟楼的印象。
 
  当时正值十年浩劫,刘遵祖回忆:“管理所七八位同志白天上楼值班、晚上锁门窗。遇到红卫兵就宣传钟楼的重要意义。好在大多数人对钟楼还存有敬畏,十年浩劫终于平安无事。”那时的钟楼是城里当之无愧的最高建筑,方圆数十里唯有这一栋高楼最宏伟。当时的人们绝对不敢想象霓虹灯、广告牌、广场、景观灯和今日的繁华喧嚣。“南院门有家世界大药房,东大街南柳巷口有个市场,钟楼东南角有家食品店,还有西安饺子馆。西北角有家卖古衣的商店,还有家泡馍馆,好像叫做一间楼。能数出的楼房就这几栋,剩下全是低矮的平房。”刘遵祖对记者说。
 
  开门迎客
 
  时间一晃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当时要求钟楼开放的呼声很高,但有关部门需要论证开放的可行性。刘遵祖对钟楼的爱护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他开始有些恐慌,更多的是心疼:基座有些部分太过古老脆弱,承受不住过多游人的重量、震动,他更担心一些人为的损坏。“当时很多人都担心着呢。你想,那么多汽车尾气排放在空气里,那么多行人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这对于一座经受过60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的地上文物来说,不可能没有影响。”虽然有些心疼,但本着让更多的人了解钟楼的想法,钟楼还是对外开放了,那一年是1984年。此后,越来越多的游人登上钟楼,敲大钟,看日渐繁华的西安街道……如今20多年过去了,钟楼不仅没有坏掉,反而越来越金碧辉煌,美丽出众。
 
  55岁的马祖印家十几代人在钟楼脚下扎根了三百多年。马祖印说:“我在钟楼脚下出生、长大、结婚生子。钟楼开放后登楼的游人越来越多。儿童服装店、新华书店、钟楼邮局、平安市场、电影院、解放市场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个个红火。大家都喜欢到这些地方来转转,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里就是购物天堂。”
 
  数码时代·钟楼情结
 
  古老沉默的钟楼在21世纪里开始变得耀眼璀璨,容光焕发。虽然周围的一切物事时过境迁,但钟楼依然作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赫然屹立在城市最中心。周围是广场华灯和街上闪烁的霓虹、钟鼓楼下是攒动的人群、还有青春的笑脸。平日,钟楼是时尚的购物中心;平安夜,钟楼是80后、90后的狂欢中心……
 
  地下通道
 
  曾经在钟楼下摆“快照”摊的李师傅今年44岁,他的职业该怎么形容呢?他说:“我是靠给钟楼拍照吃饭的。”13年前,他在钟楼下摆起了一个快照小摊,给无数外地游人跟钟楼拍过合影。他没想到,自己在钟楼下一扎就是13年。不过靠着给钟楼拍照,李师傅除了基本的养家糊口,还有几个余钱供女儿上学。因为是头一次被采访,他幸福地笑了:“我这也是为宣传西安形象,宣传钟楼做出贡献了吧。”十多年来,他每天要从南郊居住地赶到钟楼“上班”,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地下通道。“那些年月,我从南大街下了公交车走到西大街,只能从大马路上通行。我常常搬着一大堆照片、器材、样品,就在马路上跟汽车自行车争道,其实看着都挺危险的。直到2003年政府修起现在这个圆形钟楼通道。现在,我去哪条大街都方便,而且还都有电梯,搬东西起来又方便又省力。”
 
  景观照明
 
  在建委工作的黎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的钟楼没有花坛,盘道没有拓宽,4条大街堵车是常事,还没有现在畅通。没有钟鼓楼广场,周围屋面上全是广告牌,与钟楼景观很不协调。
 
  在他眼里,当时的钟楼没有一点现代化气息。尤其到夜幕降临,与现在钟楼的金碧辉煌,通透明亮相比,当时钟楼“灰秃秃”的。他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华丽的景观照明。钟楼仅有基座下一圈照明灯具,晚上是半黑的状态,只能看个大概轮廓。现在的夜晚,钟楼的屋檐廊柱,甚至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连四周广场上的景观灯造型颜色都十分讲究,这对于钟楼整体形象的提升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
 
  地铁穿越
 
  刘遵祖的徒弟李保怀在钟鼓楼保管所工作了10年,几乎摸遍了钟楼的每个角落。他说:我不仅用手摸过,更用心摸过。钟楼每条裂缝他都烂熟于心。2007年,地铁开始建设。李保怀虽然也很相信现代科学技术,但一想到这座用心爱护了10年的楼,会受到来自地铁运行时的震动,他总是有点惴惴不安。从地铁办开会回来,李保怀说:大家会在地下用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浇灌成的“箍”,把钟楼“箍”在中央,这样减少地铁运行时的震荡,对钟楼更安全。
 
  钟楼记录着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它铭刻着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它与鼓楼晨昏相伴,与西安四门遥相呼应。钟楼,还将站在这座城市的中央,与西安人一起迎接未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分钟,云南会发生什么?
  • 西安销毁一批山寨兵马俑 回应网友关切
  • 西安西周镐京遗址首次发现制铜工具
  • 西安一苗圃里发现盗墓洞 位于普贤寺旧址附近
  • 陕西镇安现清代古寨 寨墙形制似西安城墙
  • 被遗忘的西安天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