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齐寿山:《山海经》上的魅影和西汉水文明之根(2)

时间:2013-10-05 08:26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自古以来,《纬书》、《山海经》、《尚书、禹贡》、《水经注》和近代的《甘肃通志》、《天水县志》、《秦州志》等史志都有记载。不仅留下东汉人班固、郑玄、桑钦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等着名学者的足迹,也留下了清人胡缵宗等多位名人的翰墨。


  再读读这样的诗句: "瀼瀼天水,江河攸同。羲台洪露,轩谷流虹。有禾千亩,种秸芃芃。尧天春雨,舜日南风。"(明·胡缵宗);"轩辕邱外月苍苍,天水湖边芳草香。此地关河连陇蜀,谁言风俗杂氐羌。"(清·王熙)


  王若冰当年考察大秦岭,就是从崦嵫山出发的,他在书中这样描写他在崦嵫山上的感触:"崦嵫山被更加高峻的山岭淹没的那一刻,我的意识里涌现出的,是矗立在秦岭上面的一座又一座充满雄性力量的高山峻岭。顺着这奔腾如巨浪的山岭一路望过去,我看见了蓝田、仰韶、大地湾、半坡村,看见了秦汉、盛唐、荆楚、巴蜀,我还看见了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老子……"


  在齐寿山上,毛惠民向我指点了齐寿山自然风光的诸多妙处,比如北坡有一山岭,峰耸仞立,名葩佳卉,百鸟啁啾,奇峰竞秀。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山岭迎着清风吹箫,箫声宛转悠扬,引来了彩霞中的凤凰,吹箫引凤的佳话流传至今,故名凤凰岭。


  在齐寿山南边有一崖,叫落蟒崖。相传龙宫三太子为救天下苍生,用瑶池之水普降甘霖,触犯了天条,他被削去鳞甲、砍掉龙角后变成了一条白蟒,被天兵天将用广成子的翻天印打落到齐寿山南边的悬崖上,人们为了怀念他,称此崖为落蟒崖。


  而齐寿山北麓有一山峰,昂似苍穹,秀峰突起,壁立千仞,两肋之间,下挹双流,形如巨龟。相传唐僧玄奘夜阻天水,千年巨龟驮渡托佛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因老龟负气将唐僧师徒连人带经抛于水中,触犯佛法,如来佛祖命护法金刚将老龟压到岳镇三江的嶓冢山(齐寿山)下,以示严惩,故此峰为龟峰。


  这些饱含普通百姓爱与憎的民间故事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尽管齐寿山满山都覆盖着茂密的林草,但明显都为人工种植。需要多大的人工和耐心才能让这样一座山岭重新披上绿装?


  来自齐寿乡政府的一组数字让人感到震撼:全乡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526.5亩,荒山造林面积14893亩,使全乡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不断优化,境内的齐寿山是国家长防林重点保护单位,以落叶松、黄松、油松为主的生态林面积达到14000亩,而人们只在古籍中索隐探微的名山终于俏生生地站在游人跟前,成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的理想景区".


  山绿了,局地的气候也变好了,连带着那附近的居民也常沾光。2005年多雨,然三四月份也一如往常的干旱,老乡们都渴盼着金贵如油的春雨来浇灌庄稼,可连一朵云彩也没有的晴空却往往让他们失望。据说,齐寿山附近曾在三四月间降过一场雨,听人讲那场雨只落在齐寿山环山周围不外出五里的地方,乡民们说这是神灵庇佑,要不怎么仅给齐寿山周围下雨而其它地方不下?但不管真的是神灵庇佑,还是因为植树造林维持了生态平衡才使得风调雨顺,人们除了对齐寿山景色的向往之外,更增加了敬重之情和爱护之心。

 

 

  齐寿山就是对中华文明史有重大贡献的西汉水文化之根

 


  有了如此郁郁葱葱的水源涵养林,作为西汉水发源地的齐寿山更加增加了我们探查的兴趣。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在山间,我们并未发现有流水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一定在某处汇集,扩散,最终奔涌而出,让西汉水最终滋润了天水陇南的诸多山地。此时,我又想到慧福寺的那块题写着"岳镇三江"的木匾。它是不是在诠释西汉水、嘉陵江和汉水在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典籍中,这三条江河"扯不清,理还乱"的亲密关系?


  西汉水,原为长江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西秦岭的仁寿山,流经甘肃东部的天水、礼县,蜿蜒穿贯陇山。后来,西汉水改道,才成为了嘉陵江的源头之一。《甘肃省志》(1998年版)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记载:"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后来由于四川盆地水系溯源侵蚀,切开西汉水与川水的分水岭,将汉江上游的西汉水袭夺为嘉陵江上游。"《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


  据史载,今日的汉水与古时的西汉水曾在阳平关相连。六朝时遭地震,东西二汉始隔绝不通。故《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以西汉水上源为漾水。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水流域与古时的西汉水本是一脉相承。无论是从地质学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讲,都应该同处一个大的汉水流域范畴。


  西汉水自齐寿山发源后,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天水、礼县、西和三县,最后汇入嘉陵江。干流总长177.2千米。西汉水上游河段沿途容纳了五条常年河和一条季节河,它们既为干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又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也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2004年,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甘肃考古所、陕西考古所5家联合考古队又对西汉水上游地段的山山峁峁、沟沟川川进行了考古调查。他们发现西汉水上游的98处遗址包含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其中,仰韶时代文化遗址61处,龙山时代文化遗址51处,周秦时代文化遗址37处,寺洼时代文化遗址25处,常山时代文化遗址18处等。


  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6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夏代。大禹"冢导漾",疏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其流域内人文文化、地域文化浓厚。先秦从戍边、养马、授封,到壮大、富强、发达,再到迁都、东进、称雄,最后由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封建大帝国,西汉水功不可没。因此,将西汉水上游流域称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秦人最后统一全国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成就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更与西汉水密不可分。


  同时,各时代文化竟然交错分布,序列如此完整,内涵如此丰富,让人们更加认识到,齐寿山就是对中华文明史有重大贡献的西汉水文化之根。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