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理 一夕风月

时间:2013-10-11 08:41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夕夕 点击: 载入中...

大理

 

  每年都有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有人期盼有人惶恐,然而日子只是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每年我都在不同地方等待这个新旧更迭的时刻来临,对于我,故乡与异乡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是这里或者那里而已。


  真的坐在去往大理的班车上,才忽然想起,距离第一次去大理,刚好已经十年了。第一次去大理也是坐长途班车,别的都淡忘了,只有一对新婚夫妇,后来混熟了,男的问我,你猜我和我老婆认识多久了?我努力猜了半天也没猜到,最后揭晓谜底,竟然是--20年,一对青梅竹马的少年夫妻,从幼儿园就开始相识,直到20年后仍然认为每一天都甜蜜如初。从那时起,就认定越简单的感情越幸福,这世上最幸运的,是一辈子只爱过一个人,并且一直爱到最后。这些年我固执地相信这件事的存在,在越来越浮躁的生活里,好歹还保存了一点朦胧的希望。

 

 

  梅子井的梅子酒

 


  算起来已是第三次到大理,以为应该有故地重游的亲切,可从大理市区到大理古城,并没有唤起我一丁点儿的记忆,就连苍山洱海看起来也全然陌生,城市发展就是有这点好处,无所谓故友新知,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到达大理那天,正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每年这一刻,最容易生出虚度光阴的感慨,这些感慨多数不见得愉快,所以我一路都在想着梅子酒,想念那种微醺的,飘浮在云端的薄醉。越来越多的事,总是遗忘比记住更好。


  同伴老张是个惯会云游四海的人物,喝酒,当然听他的。老张说,在大理,梅子酒做得最好的,就是梅子井,于是直奔梅子井而去。梅子井果然当得几分薄名,三坊一照壁的二进院,典型老式白族民居,半旧的二层小楼,桌椅也是一色半旧,院子里随意种着花木,也有雅致的丹桂幽兰,也有平常的石榴山茶,向西屋檐下系着腊肉,连着屋檐都是一围烟火色,几个小姑娘坐在檐下,一边吃饭,一边不知为什么笑做一堆。两只新生的小猫在院子中间晒太阳,见人来,方怯生生张开眼。院子不觉年代久远,只是家常的闲适跟温暖,正如真正懂得欣赏的大家,拿定窑的白瓷碗盛饭,没有旁的,刚好物尽其用罢了。


  院中花木扶疏,时令虽在隆冬,茶花骨朵已经满满地涨起来,约莫着再有十来天,大理的春天就要来了。我们干脆就在树下落座,正凑成丰子恺先生的诗意: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茶花。


  梅子井的井,是元代的古井,井旁一株古梅,据说也有上百年。梅树根系在井底盘根错节,于是井上有梅,井下亦有梅,井如在梅中。所出井水风味特别,四季甘洌,今人就用这独一无二的井水,酿出了独一无二的梅子酒。我们要了壶三年的佳酿品尝,这却不是浅尝辄止的尝,务要尽兴而归。菜上过一巡,捡些风月无边的话题佐酒,梅子酒却是绵里藏针的脾性,不觉就真的有些醉意。一抬头,却望见石榴树上挂着一轮大好的圆月,古人其实最有情趣,无论阴晴圆缺,总能写出故事,譬如眼前就有一句现成的: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怀着一颗慵懒的心

 


  很多年前,当大理只是小有名气的时候,有一本书很是风靡,叫做《大理的游侠时光》。里面谈到对大理的观感,很有些意思:"每次路过大理,都没正眼看过,结论是大理没什么意思。偶然机会在大理呆了一周,发现自己很是浅薄,其实大理很有意思。"


  大理真的很有意思。


  我终于纵容自己睡到日上三竿才从容起身,这些年在路上越走越远,步伐却越来越慢,老张说,这是一头驴的进化过程,也许吧,既然命中早有定数,何不细水长流看风景呢。


  我们住在人民路的四季客栈。很感谢政府对古城无休止的规划建设,让四季客栈从喧闹的博爱路搬到了人民路。古人常用一箭之地形容距离之近,四季客栈距离闹市区也就是一箭之地,它并未远离繁华,只是远离了喧嚣。我很爱四季客栈。客栈不大,所需却一应俱全。几位本地阿姐常清扫,因此格外窗明几净。三楼顶上留着敞阔的露台,晴天也可做酒吧。正中间砌出一座高台,刚好放下两张大大的木头躺椅。清早躺在露台上晒太阳太奢侈,闭上眼会忘记身在何处,睁开眼也许更迷惑,无论有没有阳光,放眼望去,都能看见大半的洱海和苍山。世事在此间只好沉默,唯有云影缓缓而过。在时间里跋涉,一刹那亦是永恒。


  当然在大理,时间是慵懒的,然而慵懒的方式极多,晒太阳是,闲逛也是,只要怀着一颗慵懒的心即可。出了四季客栈,沿人民路向西,会经过许多店铺:有挂着"喜州粑粑"牌子的小吃摊,有咸甜两种口味。有专卖手工民族服装的衣铺,叫做"城南旧事",我在店里买了一件苗女的嫁衣,标签上写着收自贵州安顺--许多年前在安顺街头,确曾见过一件。渴慕了许多年,手工那样好,一针一线都泛着细致的光泽。有几家名字古怪的酒吧,时光飞逝,今是昨非之类,大白天总是大门紧闭。还有更多的是饭馆,川渝的、清真的、大理本地的,随便往哪家坐坐就解决了一顿饭。运气好的话真能吃到好东西,比如梅子井就在当中。梅子井门口还有一个好大的菜市场,叫卖的蔬菜都透着水灵灵的新鲜,难怪梅子井的菜好吃。再往前到了复兴路路口,有一个摊子专卖烤乳扇,云南十八怪里头"牛奶做成片片卖"说的就是这个。烤乳扇的阿妈把乳扇卷在一根筷子上,用文火慢慢烤,等奶香溢出来,再一层一层刷上玫瑰酱继续烤,烤到白白的乳扇泛起淡淡焦黄,奶香与玫瑰味的香甜混在一处,就可以吃了。味道极好,那么馥郁芬芳的叫人难忘。烤乳扇的架子前总围着几个心急的食客,香气已经逗得人垂涎欲滴,白族阿妈却不紧不慢,只管把乳扇细细地翻来翻去。从复兴路向北到了洋人街的范围,忽然熙熙攘攘,满街都换作旅游纪念品,各色蜡染的织锦的衣服饰品,银饰,大理石玩意儿……大理的特色还真多。同来的小姑娘nemo最禁不得诱惑,最后竟收了一个大编织袋的东西回去,恨得兼职棒棒老张一路只有苦笑。

 

 

  没到三月花已那么好

 


  在大理,大约没有人不知道博爱路。这条着名的步行街在我来时,樱花满途,那花开得灿烂,如粉色流云丝丝曳过,顿觉春光明媚,不想隆冬季节还能见到如斯盛景,老远就看呆了。博爱路颇有古风,灰青色石板路,越衬得一抹粉樱,如烟似梦。偶尔微风过,偶尔有花落,还没到三月,大理的风光已这样好了。


  因为贪看樱花,就在博爱路流连起来,后来又去了洋人街,更觉得唯有博爱路才配得上大理古城,洋人街到底太浮华了。其实博爱路并不是因为古迹多才有韵味,看一看武庙会与红龙井就懂了。武庙会就在樱花掩映的路边,据说是根据600年前元代的大理武庙复建的,供奉关帝和白族本主神像,武庙会的建筑不过尔尔,胜在不求形,却有不可言传的意。空旷寂静的庭院里,唯余一把清泠的梵呗,反反复复吟唱,那歌声一丝一缕漫过,飘渺得不似在红尘。红龙井就在对面。起初我并不知有红龙井,我只是看见了一泓清溪蜿蜒而过,沿溪起了几座低矮的楼,隐隐有绘画与艺术品的痕迹,不觉逐水而去。红龙井其实是一片小巧的商业区,依着水势起了亭台楼阁,那景致约莫就是十年前初到丽江的样子,小桥流水人家,又比丽江精致,且全用深柚木与青石两色,多着很多古意。冬日的阳光原本就有几分慵懒,在水边茶座略坐一坐,时光洇洇,渐渐就流过去了。


  红龙井向南有杜文秀元帅府,向北有五华楼,是两处货真价实的古迹。杜文秀府曾是云南提督府,杜文秀起义后占领此地。这座府邸经历过许多腥风血雨,已改成了大理历史博物馆。从喧闹的复兴路走进来,一片清幽扑面而来,还在隆冬,广玉兰已经开了一树洁白,空气中且浮着一层丹桂细细的馥郁,古人说兰令人幽,桂令人闲,竹令人韵,松令人逸……如此大隐隐于市,很值得去走一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大理:苍山之巅的诗意仙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