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未加拱的中山桥
中山桥是清朝末年继郑州黄河铁路桥建成后,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二座永久性跨黄河大桥,它们与稍后建成的济南黄河铁路公路两用桥,并称黄河三大桥梁。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这三座桥是很有名气的,其中兰州黄河铁桥是唯一一座跨黄河的公路桥,是西北地区黄河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其又以大西北交通动脉上的枢纽桥梁之称而享誉全国,很多名人在其着作中都提到过中山桥,并把中山桥和兰州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兰州的声誉。
1939年1月著名作家茅盾去新疆学院任教,自昆明飞抵兰州后,由于飞机票难以订购,在兰州滞留45天。期间,茅盾慕名游览了中山桥,他从桥南漫步观赏到桥北,认为中山桥与上海的外白渡桥很相似。
我国早期的晚报记者、老作家车幅,于1986年9月来兰州讲学,在参观游览了市区很多地方后,写了一篇《兰州的赞歌》。文中写到:“六十年前,在中小学的地理书上看到兰州黄河边上的水车,同四川的筒车一样,用竹筒或木桶绑在大水车轮上,利用流水为动力,车水灌溉,使农田水利两受其益,这在当时应当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其次,看到教科书铜版印的兰州黄河铁桥。那是黄河上第一座桥,令人感到新奇。”
著名作家秦牧在他的随笔《访龙的故乡》中也写到兰州中山桥:“我自然也知道黄河穿过兰州市区(而且是市中心区!),但是黄河岸边的风光这么旖旎,建设得这样美好,既有公园,又有儿童游乐场,这却是我没有想到的。黄河在许多地方都代表了粗暴、狂放、猛烈、变幻无常。但是在兰州看黄河,却感到她像一个性格刚烈的少女,在剧烈中仍保持着温柔。她还远远没有变成一个泼妇。或者像一个淳朴少年似的,还远没有变成酗酒的醉汉。这里的黄河两岸,我想月白风清之夜,甚至还可以成为情侣们喁喁细语的风光优美、启人幽思的地方呢。黄河铁桥上可以让人悠闲地漫步。在桥上望着市廛和白塔山景色,下瞰汹涌奔流的河水,着实是一件饶有风味的事……”
由卓越的民主革命斗士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续范亭将军,生前曾在兰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期间写了许多诗作,表达他对兰州的热爱和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其中有一首以中山桥为题的讽刺诗写得十分有趣。1932年续范亭将军应邓宝珊将军之约同来甘肃,先后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参谋长和新一军总参议。1935年,国民党要员朱绍良,还有姓罗、姓马的等人汇聚兰州,密谋反共及吞并杨虎城西北军等事,续范亭得知此事后,愤而写下了《黄河桥口占》一诗:“猪羊骡马会兰州,吃得山空水断流。桥上行人频拍马,河边舟子善吹牛。八年战乱民心丧,四省沦亡国事蹙。山河破碎家安在,我问将军羞不羞。”深刻地讽刺并痛斥了这些反动政客。
解放兰州的战役中,解放军攻占了中山桥,卡断了敌军北撤西逃的退路,全歼了守城敌军,为解放西北全境解除了后顾之忧,为解放军进军青海、宁夏、新疆创造了良好的后勤补给条件,中山桥的声誉也因其在此战役中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不断加固维修中山桥中,使其更加雄伟壮观的同时,兰州市人民政府和全市人民齐心协力,不断加大中山桥及其周围景观的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以中山桥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群。
中山桥南端东西两侧原为兰州古城北城墙,城墙外原有一条能通行马车、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狭窄道路,俗称埽台。道路高低不平,雨天泥泞不堪,卫生情况极差。与中山桥直对的是桥门街和炭市街(现为中山路),道路也仅16米宽,“每逢大雨,沟浍皆盈,泥泞没径,行人颠沛”.桥门东侧是兰州古城北门通济门,门前有一条市民下黄河取水的便道,故又称水北门。1954年,为缓解中山桥头交通拥挤状况,拓建桥头80米长一段为45.9米宽的级配路面,并拆除中山门挑水坡及土城墙,加高河堤。1956年,整修背城北后河堤环境卫生,拆除北城墙及部分明长城,整修了道路。1959年,拓建南滨河东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山桥东西两侧靠河一边建8米宽人行道,人行道外侧建14米宽林带,林带与河堤间为3米宽游览道,计划把南滨河路建成一条独具特色的临河风致路。
1958年,中山桥北端的白塔山公园主体建筑--三台仿古建筑群和遮阳长廊等建成。白塔山海拔1500~1700米,近逼黄河,拱抱金城,为兰州西北天然屏障。山下曾置金城关,设金城津,为古代“控扼要冲,道通西域”的战略要地。
白塔山上何时建寺,已无确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前,山上即存白塔古刹遗址。正统末景泰初,太监刘永诚在白塔古刹遗址上重建白塔山寺,并在塔院东北建福禄寿三星阁、文昌宫、魁星阁。山因白塔寺而得名白塔山。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白塔山寺记》载:“吾兰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刹遗址,正统戊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太监刘公来镇于此,闲览其山,乃形胜之地,于是起梵官、建僧居,永为金城之盛景。”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有重修塔院,并在塔院北建地藏寺,在山麓今一台大厅处建玉皇阁,“盖取《易》‘地天泰’之义也”.白塔山西南山麓、金城关东,原有佛舍三楹,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复凿山岩建金山寺。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肃巡抚繟奇“增其旧而新是图,更于塔院西创梵刹一区”,题额“慈恩寺”,亦称白塔寺,在地藏寺西建观音洞。白塔居中,南为悬岩阁楼,北为菩萨殿,东西建陪殿。白塔为八面七级,高十七米,各级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铜马,微风吹过,清脆动听,上冠绿顶,下筑圆基。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形式迥异,有建于黄土层上者,有建于岩崖边缘者,有悬岩而出者,各具风采。清人秦维岳有诗赞曰:
北山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
山上峰峦叠翠,沟壑纵横,亭阁耸立,景色壮观,“白塔层峦”曾是兰州八景之一。
至兰州解放前夕,因干旱少雨,战争破坏等原因,白塔山全山已是童山濯濯,满目荒凉,仅余古塔一座,破庙数楹,柏树七株,成了“拉羊毛不粘草”的秃岭。兰州解放后,全市人民战严寒,斗酷暑,背冰担水,绿化白塔山。人民政府拨巨额资金,修葺将要倾圮的白塔寺等一些旧景观。
1954年,兰州市总体规划制定,将白塔山作为城关中心区副轴线、中山桥尽端对景,实施综合治理,并在大力绿化荒山,修葺旧景观的同时,准备兴建白塔山公园。1958年8月,整修新建工作开始。新建工作由任震英、尹建鼎、马文俊等人领导,200多名各色工匠艺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修建工作。其中有大学毕业不久的专业技术人员张成山、60多岁的建筑工匠负责人王茂福、青年彩画艺人魏兴贞、砖雕艺人王美乾80高龄建筑工匠李伯秦等。他们从旧城改造拆除的各类建筑部件中,拣取精美的门窗、斗拱以及木雕花饰,还有基石、柱顶石、石雕、砖雕、琉璃瓦、吻兽等,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古建筑零件加以改造利用,重新设计组合。任震英亲笔在五合板上画了36张施工详图大样,开始“古为今用”的大胆尝试。构思设计的主体建筑是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新建的三台建筑群。一、二、三台间用对称的石阶和回廊贯连在一起,上下通达,高低参差,气势宏伟,庄重典雅,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同时修正了白塔寺、凤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官殿、云月寺、三星殿、文昌宫(百花亭)、迎旭阁、增建东风亭、喜雨亭、望河亭、驻春亭、万景楼(夕照亭)、牡丹亭、金山大厅及管理用房等十多处建筑。
这些建筑大部分配置在南大门至白塔寺一条主轴线上。上有白塔寺,下有一、二、三台大厅,中有三官殿、罗汉殿。与园外黄河及中山桥形成对景,组成中山桥·白塔山建筑群,十分壮观。登上白塔山最高处,极目远眺,百里长街,万栋高楼,一览无余,;大门前中山桥飞架于滔滔黄河之上,桥下黄河远上云天,近压碧野,涛涛滚滚,穿桥东去。站在黄河之滨看白塔,盘空楼阁,直插云霄,雾霭朝岚,风花烟柳,“白塔层峦”,秀丽壮观。
1976年,政府对中山桥南东西两侧西起白云观、东至兰州市委办公楼一段1公里长的滨河路游览步道、花坛及人行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根据地形起伏情况,连续布置了十几米至几十米长短不等的花坛,外围植侧柏绿篱,内植杨柳、洋槐、果树等各种乔木,并兼以牡丹、芍药、榆叶梅等灌木花草。同时,修建了沿河游览步道、休息椅凳、宣传栏、华灯等,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简朴而又方便的、景色宜人的休息游览园地。此后,不断加以更新改造,使中山桥与其南端的绿色长廊,与河面上的游艇,与桥北端的山林风貌、白塔层峦,共同组成一个点面结合、动静相宜、景色优美的游览区,给兰州市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1992年,拓建北滨河中路。为美化中山桥头环境,在中山桥北端东西两侧修建了各长44.78米、伸入河床9米、总面积806.4平方米的水榭式广场。广场用水泥预制花砖铺装,广场靠河一侧栏杆为与白塔山公园大门古建筑物协调,采用石栏杆,为砂红色天然花岗岩石料,斧剁、凿雕,精细加工,外观粗犷、大方。
中山桥北端原有石碑一块,上镌升允撰文书丹的《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碑与桥连为一体。为方便水榭式广场的修建,将原碑移至水榭式广场西端。原碑日久风化,字迹脱落、模糊,很多已无法辨认。兰州市人民政府在中山桥南端西侧南滨河东路游览道上另建一新碑,碑阳镌黎泉阳所书“黄河天下第一桥”,碑阴镌关振兴撰文、黎泉书丹的《黄河第一桥碑记》。水榭式广场建成,中山桥景更加雄伟壮观,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1993年,中山桥-白塔山建筑群和滨河路景观建筑,分别被评为代表兰州风貌的十大建筑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兰州市开始加速发展旅游事业。作为兰州市标志性建筑的中山桥及其周围景观,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受到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中山桥南端东西两侧的南滨河东路的靠河一侧人行道和游览带重新重新进行了整治改造,西侧新建近水广场,东侧建成亲水平台。中山桥北的东侧建成音乐喷泉,西侧开始重建金城古关,新建金城关风景旅游区。同时进行了路灯、霓虹灯、草坪灯、华灯、地面射灯等立体化亮化工程,使中山桥及其周围形成山、水、桥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景。
如今,当人们漫步到黄河之滨,立于中山桥头,享受那份轻松惬意的同时,就会看到中山桥那铁灰色的苍劲的身躯,迎接游人川流不息地通过。桥两侧的游览道上,垂柳依依,花香阵阵,绿草如茵,游人如织。在高大的“黄河第一桥”碑前,中外游人争相拍照留念,记下这难忘的一游。很多人坐在茶座上,悠然地品茗观景。一对对情侣,依偎在花前柳下喁喁私语。桥下,黄河像一个既刚强又文雅的西北汉子滔滔东去。这不禁使人想起清人张澍的《闲游黄河岸》来:一座孤城枕石关,河流飞入断云间。滔滔东去谁能挽?赖有龙门底柱山。
黄河是滔滔东去了,但中山桥下的河面上,游船、游艇、羊皮筏子却不停地载着游人,饱览这山光水色,探寻着破浪飞舟的情趣,感受着坐在小小的羊皮筏子上随波起伏的惊险。
夜幕降临,华灯齐放,被彩灯装饰的中山桥,像一道色彩斑斓的飞虹,横卧河上,“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更使人加深了对“长虹卧波,未雨何虹”的理解。桥头上,霓虹灯不停地闪烁着,变幻着色彩,在夜空中十分耀眼。花坛绿带中,地面射灯、草坪灯把。鲜花绿树照耀得更加鲜艳诱人。明亮的路灯、别致的华灯、中山桥上的轮廓灯,倒映在河中,把黄河水染的五彩缤纷,这五彩的光,在水波中轻轻地摇曳,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中山桥,这座黄河上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近代桥梁,似乎年轻了许多。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在赞叹之余,疑惑地发问:“这就是中山桥吗?是兰州的中山桥吗?”是的,这就是中山桥,是兰州的中山桥。当书本上、报刊上、电视屏幕上出现中山桥-白塔山的画面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兰州,兰州的中山桥。”中山桥、兰州这两个名字已经融为一体了。中山桥,已经成为了兰州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