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该控制人口密度了
记者 马国权 刘庚/文 郗建农/图
中心“磁力”是提高人口密度主因
要说城关的人口密度,有必要说一说兰州的历史,因为历史上兰州城的概念,其实也就是目前城关区最核心的这一块地方。座中四联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理想的集散地。
从全国其他古城来看,城关一带一般是老城的中心区。在古代,看起来只作为防御的城门,其作用是双重的,既是内外有别的防御关口,又是沟通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因此通常被称为“城关”,城关一带往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重要活动和聚集区,也是城内外交汇沟通之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内外的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以城关为中心逐渐形成城关区,兰州市也是这样。
从目前仍在沿用的一些历史地名,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古时的兰州城的规模:西关、安定门、广武门、东城壕、北城壕等。千百年来,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一直在围绕这点地方做文章。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全部集中在这里。围绕这些功能中心,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种商业形态交织在一地,这种格局至今仍没有大的改观。
在城关这种强大的中心“磁力”作用下,引来无数的人们就业、创业、置业、安居乐业,造成人口基数成倍增加。远的不用说,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兰州市总人口3142523人。其中城关区 936888人,不到100万,而今天已发展到112.13万人,9年内增长了10多万,增速十分可观。
公共服务能力赶不上人口增速
“我们城关区的GDP在全省来说看着很厉害,但一人均就下来了,比不上其他相对落后的地方。”城关区委宣传部部长黄凯不无感慨地说。
一些从其他县区调到城关区工作的领导,在城关区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感叹说:“城关区的工作量是其他县区的3至5倍。”究竟是多少倍,谁也不好量化,但城关区的工作量大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以计划生育局为例。红古区全区人口10多万,计生局的工作人员只有10多人,而城关区人口数100多万,人口虽是红古区的10倍,而计生局的工作人员也只有10多人,和其他县区相比,城关区的公共管理、服务工作强度不言而喻。
以城关区的环卫为例。记者从城关区环卫局了解到,城关区环卫局现有职工2480人,分两个班次负责兰州主城区148条主次干道和753条小街巷的清扫任务,每天由1230余名环卫工清扫清运的垃圾就达到了1600余吨。如果按照一辆清运车拉4吨来计算,每天仅兰州主城区要清运的垃圾就有400多车,而一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目前兰州垃圾清运基本还是靠人工来完成,所以每装满一车垃圾,环卫工人平均就要翻动铁锹近万次,劳动强度显而易见。而且按照兰州城区的清扫任务,结合相关标准来计算,完成这些任务一个班次至少要出动1700人才能够完成,但目前,城关环卫只能是保证每个班次1230人左右,有时难免就有些力不从心。据城关区环卫局局长王兴田介绍,目前,兰州主城区的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虽然由过去的4%提升到了15.8%,但是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与其他省会城市平均机械化清扫率40%的水平比起来差距较大。2008年之前,城关区环卫局拥有的垃圾清扫车才3台,而且其中1台还因为故障不能使用,现在虽然增至了15台,但是与520万平方米的清扫面积比,大量工作还得要靠人工完成。
以社区文化活动为例。在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要求每个街道要办有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但目前,在城关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不要说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就连社区的办公场所都不好解决,城关区还有不少街道办就连办公场所都没有。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城关区还有很多。人口太多,公共资源配置相对匮乏,成了制约城关区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因素。
商业价值挤占市民权益
寸土寸金的城关区,商业价值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公共服务功能,也挤占了市民的合法权益。城关区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其实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仅靠一区之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十分困难。
在城关区,土地供应和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剧烈,使得地价节节攀升。以楼市为例。兰州的楼市价格这几年来,总体上上涨得都比较厉害,但领头的依然是城关区黄金地段。目前,城关区的个别楼盘价格已经飙升至1.2万元每平方米,赶上了国内一线城市的价格,这已很能说明问题。
相对于其他区来说,城关区的教育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多少年来,人口成倍增长,但学校数量、规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趋势。持续飙升的地价,使得商业开发与公益事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商业开发中,学校校园被占用、被压缩、被蚕食的情况时有发生。
基于老城区的现实情况,涉及城关区的规划有一些先天不足,比如公厕问题,一方面是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建公厕没有地方。甚至连一些非常破旧的旱厕,也只能维持现状,如要重建的话就要牵扯到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城关区“病”了,而要治这个病,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从整个兰州市的发展、甘肃省“中心带动”战略的高度来系统地解决。从长远来看,引导市场要素从城关区核心向周边分流,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病”的良药。否则,如果还把各种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城关这么一点地方,那么,城关区的人口将会越来越高,就像有关专家提出的,城关区会让人口“活活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