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是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一排排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太阳能;几十公里外,峡谷两岸层岩嶙峋,巨大的水流奔涌而下,这里坐落着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水光互补技术”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问题,有效提升了光伏发电消纳水平。
光伏板发的电通过变电站升压到330KV,经过50多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龙羊峡水电站,水电站再根据总的发电任务和光伏实时发电量调节水电,实现“削峰填谷”,最终并网向外输送。

↑2022年6月8日,工程车辆在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施工。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2022年6月8日,工人在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施工。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2023年8月15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拍摄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2023年8月15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拍摄的光伏电站。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路年利用小时数由原来的4621小时提高到5019小时;以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年均约14.94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3944.16吨。
一条条高压输电线连接着塔拉滩的“光”与龙羊峡的“水”,实现塔拉滩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2023年8月15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拍摄的光伏电站。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2023年8月15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拍摄的光伏电站。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