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某部官兵正在开展冬训。杨再新摄
点睛:从适应严寒到适应作战
■长期以来,部队冬训都被称为冬季适应性训练。那么,冬训的适应性到底适应啥?最常见的答案是:适应严寒气候。如果对冬训的认识仅停留于此,未免有些肤浅。
■开展冬季训练,除了让人员、装备适应严寒气候,提高人装结合的效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规律和经验,锤炼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提高部队在寒区打仗的本领。
■冬训绝不仅仅是耐寒训练,也不是单纯的机动演练。适应严寒是基础,适应作战是目的。要使冬训走出低层次徘徊,必须打破仅仅“背着行囊走一路,野外露营住两宿”的习惯做法,增强训练的对抗性、实战味,实现从走到“打”的转变。
一次尴尬经历引来冬训计划三次“变脸”
春节刚过,沈阳军区某防空旅全员全装挺进茫茫林海雪原,在长白山腹地的某陌生地域展开冬训,记者跟随采访。
“冬训年年搞,今年有啥不同?”面对记者的疑问,旅长刘佐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递给记者一张冬训计划表。
记者曾多次采访冬训,稍加研究便从这张计划表上看出了端倪:这次冬训,该旅在强化徒步行军、夜间奔袭、构筑工事、装备伪装等传统课目训练的同时,突出了实战化的对抗演练,增加了指挥所接替指挥、山地反空袭作战、某新型雷达保障演练等对抗性的训练内容。
一旁的旅作训科长金东权告诉记者,这份冬训计划把他“折腾”得很苦,几次上报都被旅领导打回,反反复复修改了3遍。
“这都缘于春节前的一次演练的尴尬经历。”金科长对那次演练中的场景记忆犹新:配有某新型雷达的二营及时捕捉到来袭“敌机”,可由于系统软件不兼容,目标信息迟迟传不出去,导致贻误战机;担负阵地值班任务的某信息化装备,因未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在极寒条件下被冻得“罢了工”;部队雪地行军,速度虽然很快,但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成了“敌机”的活靶子……
旅党委深入分析后认为:提高部队在寒区的作战本领,必须强化训练的对抗性,适应打仗的要求创新训练模式。为此,他们决定从今年冬训入手寻求突破。
全程对抗让今日冬训场不再仅练“铁脚板”
雪花飞舞,冷风如刀。该旅全员全装全要素采取小群多路、摩托化与徒步行军相结合的方式,向某陌生区域开进。
“前方侦察兵报告,西南方向500米处发现小股‘敌特’袭扰。”一营营长蒋雨龙没想到,部队出营门不到20分钟就遭遇“敌情”。
蒋营长立即下达行动命令。“叭、叭……”空旷的雪野上空,随即响起阵阵清脆而急促的枪声。一番激战,前方传来战报:击退小股“敌特”,己方“伤亡”5人。
中午时分,官兵驾驭火炮、雷达等主战装备成战斗梯队开进至一狭长雪沟,突然接到“敌机”来袭的空情通报,刺耳的防空警报骤然响起。
突如其来的战况没有打乱部队阵脚。旅长刘佐良果断下达命令:“修理、汽车等保障分队立即就近就便隐蔽,高炮分队加强值班警戒,歼灭来犯之‘敌’!”
放眼望去,牵引车、修理车等重型装备疾速开进丛林沟壑,经过巧妙伪装,部队瞬间遁地无形。一门门高炮借助有利地形和伪装器材倚天矗立,等待来犯之“敌”。
“嗵嗵嗵……”随着高炮发出的阵阵怒吼,记者从指挥方舱的态势图上看到:3架“敌机”两架被击毁,1架仓皇而逃。
“以往冬训,部队演练都是模拟空情,对抗不够逼真。今年,我们积极协调驻地空军和地方相关部门,全程都用真实空情保障。此外,旅里还成立了特遣分队充当‘蓝军’,在红蓝对抗中检验和提升部队战斗力。”旅参谋长付刚告诉记者。
反侦察、防空袭、遭遇战、进攻战……几天下来,记者发现,此次冬训设置的20多个战术课目,全部是随机导调,全程充满了“火药味”。
尽快实现从走到“打”转变
兵发雪原,鏖战林海。这次严寒条件下的实兵实装对抗演练,使参演官兵的体能、技能和意志接受了“战火”的考验和磨砺,同时也给官兵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触动,引发了阵阵思想冲击波——
提高寒区部队作战能力,必须使冬训走出在低层次徘徊的局面。“背着行囊走一路,野外露营住两宿”“练练脚板子,套套铁链子”是官兵对过去冬训的形象描述。此次冬训,该旅一改习惯性做法,按照打仗的标准高起点组织筹划训练,全程设置战术背景,把全旅各种主战装备全部拉到林海雪原真打实抗,接受“寒将军”和近似实战环境的检验,演兵场上的硝烟使官兵强烈地感受到:冬训不再仅是耐寒训练,也不是单纯的机动训练。对此,该旅政委马宝川说:“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寒区部队必须尽快实现从走到‘打’的转变。”
创新冬训组训模式,必须紧扣实战要求,突出对抗性和信息化。据介绍,现行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对冬季训练的内容、具体标准等没有明确规范。冬训训什么?怎么训?按什么标准训?各部队都是自行把握,少数部队在组训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通过此次冬训实践,该旅官兵对冬训的目标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