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并推进公开部门预决算。
如今一年已过,但各省的三公账单仍“残缺不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31个省份“三公”公开的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底,有17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还有14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
按国务院要求,明年4月底应是“大限”,现在却还有14个省份迟迟不见动作,离公众的期待显然有距离。而已公开的省份,公开的“质量”也堪忧。有的省份,包括卫生、建设、商务等18个部门,“公费出国”竟无一笔支出,这样的数据也令人生疑。
当然,全面晒“三公”作为破冰之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国务院之所以给出两年时间,想必也是为了让各地做好准备,进而提高“账单”的质量,但现在看来,不少地方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理想。按照目前的进度和公布方式,明年“大限”一到,公布的整体效果也难以让人放心。
要确保“三公”公开不走过场,除了希望各地严格落实中央精神之外,不妨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地方经验”,出台更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三公”公开范围和公开方式作出统一规范,防止信息的失真,同时让民众看得懂。
最近,广州市质监局公开2013年三公账单,详细列出了公务接待标准、预计接待人数、公务用车数量以及每辆车每月的花费(包括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路桥费等),还列出了因公出国人数、平均每人预计花费的数额等。尽管这个10页纸的账单只公开一晚就神秘消失,但足以说明,“三公”经费让民众一目了然,并非不能做到。
在进一步明确公开的细则要求之外,还要建立考核和问责制度。例如,通过审计监督,对一些“三公”账单进行抽查,这样的抽查,可结合最近各地交出的“八项规定”执行“成绩单”,正好检验一下“八项规定”在各地的实际成效。
对于三公账单造假、没有时间表、逾期没完成公开工作的地方和部门,当对主管官员和上级进行问责。同时,对“三公”公开执行到位,民众称赞的,应给予嘉奖。惟有建立了“三公”公开奖惩机制,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让各地各部门在“三公”公开上展开竞赛。
最近,李克强总理要求,“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行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三公”公开推广到基层,令人期待。面对当前一些省级政府公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中央部门有必要拿出“顶层设计”,“一级做给一级看”,督办各地不折不扣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