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国扶贫困县的突围之路
从枸杞产业崛起看靖远县转型跨越发展
从特色农业升级换代到新型工业的异军突起,昔日农业大县正在向工业强县大步迈进。
从现代服务业活力增强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摘帽脱贫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靖远县作为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58个片区贫困县之一,围绕产业培育抓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靖远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红枸杞背后的富民产业
“大美靖远,枸杞红了。”连日来,这一条关于靖远枸杞的文图音乐精彩呈现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
“走,到靖远去参加枸杞爱心采摘节;走,到靖远加入爱心团队助力精准扶贫。”即将在7月21日至23日举办的“第二届白银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通过网络、通过朋友圈发出的邀请函已传遍大江南北,为枸杞爱心采摘节的举办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这一节会信息刷爆朋友圈的背后,是靖远县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奔小康的金果产业。
时值盛夏,走进靖远县万亩优质枸杞种植基地,呈现在记者眼前成方成片的枸杞园里,棵棵树苗枝繁叶茂、整齐排列,漫山遍野绿里透红的枸杞园里人影晃动,欢笑不断,一年一度的枸杞采摘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靖远县按照“建基地,强标准,打品牌”的发展思路,把枸杞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贷款帮扶、市场拉动、科技推动等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以基地兴产业,以产业带基地,着力培育促农增收优势产业,不断加大枸杞产业开发力度,枸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靖远县枸杞栽培已遍布靖安、五合、东升、北滩等14个乡镇,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年产干果3.23万吨,产值14.8亿元,亩纯收入逾万元,带动全县1.6万户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为真正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靖远县不断延伸产业链,采取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方法,相继建成了“金杞福源”、“顺源公司”、“白银瑞益”、“邦农陇缘红”等枸杞加工龙头企业和以陇顺源、高原宏、川情浓、“高原宏”、“金田野”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社,培育打造出“陇顺源”、“高原宏”、“川情浓”、陇缘红等知名品牌,成立枸杞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60多家,注册枸杞商标30多个,研发出枸杞茶、枸杞蜂蜜、枸杞汁等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集技术研究、种植管理、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靖远枸杞先后获得“甘肃省十大名果”、“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石家庄中国林果博览会金奖”等荣誉。2012年,“靖远枸杞”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靖远县被列为“国家枸杞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15年,“靖远枸杞”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到13.8亿元。
目前,以枸杞产业为龙头的靖远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迅猛发展。靖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特色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产业培育已成为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十二五”期间,靖远县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58.2万亩,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19万吨以上;蔬菜、畜禽、林果等特色产业增收作用日益凸显,分别达到50.2万亩、791.05万头(只)和37.18万亩;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36亿元。
多轮驱动带来的嬗变
近日,总投资约2亿元,位于靖远县北滩镇上小红沟村的甘肃陇能天佑绿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扶贫农业发电示范项目(一期)成功并网。项目成功并网,对撂荒土地再利用,高效农业与光伏发电融合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
这一项目是白银市首个光伏农业示范基地,按照“分块发电,集中并网,集中控制”的运行方式,建成后年均发电量达3000万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0.984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3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900吨,氮氧化物450吨。
近年来,靖远县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水能等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靖远县被评为“2015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只是靖远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靖远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基础建设和企业引进两个重点,大力推进“三大园区”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走进靖远刘川、银三角、金三角三大园区,处处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条条基础道路延伸扩展,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刘川工业园以“建设省级工业园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亚行二期贷款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及道路、管网等基础工程建设,郝氏炭纤维产业园项目、稀土新材料园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开启了“园中园”建设新篇章。
银三角中小工业园以“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为目标,按照“提升改造中区、快速建设北区、规划发展东区”的发展思路,切实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入园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已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包装、生物有机肥、机械制造等产业。
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着力打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新载体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入驻企业已涵盖驴肉、大枣、中药材深加工,果蔬种植及包装,绿色食品包装,物流分拣配送中心及农业生产资料交易集散等。
三大园区引进中瑞铝业、恒大陶瓷等企业41家,累计完成投资43.03亿元,园区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县域工业步入了园区化、集聚化发展新阶段。
实现富民强县,关键在工业。“十二五”期间,靖远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46亿元,是2011年末的4.92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家增加到目前的22家;新增陶瓷产能617万平方米,光伏、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0兆瓦和200兆瓦,形成了以农产品深加工、化工、陶瓷建材、新能源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
“工业强县”战略深入推进的同时,靖远县现代服务业的活力也是不断增强。近年来,红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村生态游等全面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白银市首届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赛事和节会,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31%。引进地方金融机构2家,发展小额信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6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9.6亿元、58.39亿元,为“十一五”末的2.3倍和3.95倍。“万村千乡”工程新建农家店170家、配送中心2个,建成乡镇农贸市场7个。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态迅速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49亿元,年均增长10.96%。
值得一提的是,靖远县把大力扶持非公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提升行政效能,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等多项措施,积极培育壮大非公经济,全县非公经济规模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壮大,对经济贡献率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县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累计达20459户,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县市场主体比例达99.01%,全县非公经济完成税收1.92亿元,非公经济出口额达到1294.38万美元,同比增长7%。在“十二五”期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43.8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6倍,非公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普惠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靖远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11年以来,全县生产总值从47.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3.39亿元,年均增长10.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46亿元,年均增长48.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2亿元,年均增长16.35%;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9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912元、7498元,年均增长16.23%和16.73%。全县经济发展步入了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围绕基础设施改善,靖远县“十二五”期间共实施重点项目688项,累计完成投资284.37亿元,一批群众企盼多年、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黄河边魅力新城区拔地而起。“十二五”期间,靖远县旧城改造不断推进,新城一期开发全面完成,完成投资25亿元,新改建人民路、南滨河路等城市主干道路及街巷21条、16.3公里,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西片区集中供热、供水排水改扩建、管道天然气输配等一批市政工程,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97亩,13个商住小区先后建成入住。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整洁村79个,北滩、刘川实现撤乡改镇,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6.48个百分点,达到32%。
在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等瓶颈问题上,“十二五”靖远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98亿元,省道207线靖远黄河大桥至吴家川、坝滩至吴家川、住寨至大芦、靖平南路等县乡公路建成通车,建成农村通畅工程671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3.6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073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37亿元,双永供水、兴电灌区齐家大岘隧洞改扩建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1万亩,开发整理土地7.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0.0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33%。
靖远县受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不足等自然条件限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十二五”期间,靖远县委、县政府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路,一手抓“3341”项目建设工程,一手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兴水利、夯基础,抓移民、惠民生,强产业、增收入,全县扶贫开发实现了群众生活从缺衣少食向稳定温饱,扶贫方式从单点帮扶向连片开发,扶贫理念从被动脱贫向主动致富,扶贫力量从政府主导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四大转变”。扶贫开发完成专项投资2.2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处、整村推进项目51个,改造农村危房1.73万户,有20.2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减少贫困人口11.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4.46%减少到2015年底的18.28%。
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十二五”期间,靖远县财政累计对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投入资金5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3倍。建立了教育工作四大家联席会议制度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8亿元,排除危房12.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8.16万平方米,靖远七中、八中、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城幼儿园建成招生,新改建乡村幼儿园67所,引进补充教师788人,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64亿元。县医院住院部综合楼、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改扩建乡镇卫生院5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0个。建成乡村舞台96个、“一村一场”工程75个。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039套、21.86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65万人。广播电视、动力用电、移动通信、互联网络实现全覆盖,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大美靖远渐行渐近
跨越发展奔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靖远,靖远县牢固树立精准扶贫“一号”意识,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着力建设“一城两带三园区五基地”,重点实施“八大支撑工程”。
靖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紧盯7.9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1+18+2”精准扶贫方案,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上,靖远县按照“黄河明珠、山水靖远”的发展目标,加大旧城改造力度,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地下综合管网、城镇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东湾、北湾、北滩等重点小城镇集聚功能,实现五合、大芦等8个乡撤乡改镇,构建“两核、三轴、多节点”小城镇体系,力争“十三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7%。
为构建综合交通网络,靖远县深入推进“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国道341线改扩建、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金滩黄河大桥、黄河航道开发、白银支线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靖远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国家级白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构建沿黄自流灌区、干旱半干旱山区、高扬程灌区立体复合型农业经济区,全力打造六大特色优势农业基地,确保蔬菜、畜禽、林果种养规模稳定在52万亩、1000万头(只)和50万亩;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步伐,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4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70%。
在推进“工业强县”上,靖远县加快改造提升冶金、化工、陶瓷建材等传统工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三个”园区为平台,按照“一区多园”、“园中园”模式,着力引进一批综合带动能力大的优势骨干企业,确保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通过全力打造“民俗文化游、红色靖远游、黄河风情游、原始生态游、高原越野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靖远县进一步提升“大美靖远”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消费、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开发市场潜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推进转型跨越,建设大美靖远。黄河之滨,大美靖远正在大放异彩,一个经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靖远正在渐行渐近。(记者梁萍通讯员宋秉棣)
掌上白银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