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实现新变化取得新成就

时间:2021-08-18 15:0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文图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8月1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实现新变化取得新成就”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维昌,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时宁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志红,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亚民,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万学科,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永强,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俊民共同介绍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情况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维昌就全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总体情况做了介绍。
  
  一、关于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拉开大幕的新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主要呈现出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加固。强化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健全完善月分析、季调度工作机制,省政府选择在发展亮点突出、重点工作完成好的市州召开现场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推动经济固稳向好发展。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居全国第22位,比一季度上升5位,两年平均增长5.9%,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狠抓粮食生产,夏粮总产量328.8万吨、增长2.4%。出台《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组织实施180个重点项目,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市场需求逐步增加,服务业回暖态势较为明显,铁路、公路、航空货运量快速增长,旅游市场持续恢复,1—7月,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87.6%和87.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先后两次组织召开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复工动员大会,实施重点投资项目、省列重大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管理,开展重大项目实地督查,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加快实施。1—7月,亿元及以上项目1451个,同比增加141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46.1亿元,增幅24.7%,较去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位居全国前列。组织开展各类促销活动200余场次,消费市场稳定恢复,1—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3.6亿元,同比增长22.6%。
  
  二是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趋好。上半年,省属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108.6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省属企业利润总额水平。纵深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现所有市州主城区5G网络深度覆盖,我省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全国率先组建由企业牵头的5家创新联合体,认定123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1—7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5%;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5.1%和8.3%。
  
  三是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省委、省政府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手棋”,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推行企业开办“不见面”办事,推进电子执照生成、共享和应用,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数字政府加快建设。1—7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16.67万户,新设立企业4.98万户,日均新设立企业235户。“标准地”改革试点在兰州新区、金昌市、玉门市启动实施。成功举办第27届兰洽会,签约合同项目数和签约总额大幅增长。在北京召开中央企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签订44个总投资2564亿元的项目合作协议。全省实施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403个,到位资金1535.5亿元,同比增长46%。
  
  四是乡村振兴全面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项目287个,对2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支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92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100万亩,马铃薯原良种基地100万亩,瓜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40万亩。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创建5个省级示范市州、10个省级示范县(市)、50个示范乡(镇)和500个示范村。
  
  五是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建设,与四川省就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重点项目建设达成诸多共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省级工作机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陇电入鲁”工程推进力度,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7月,14个市州所在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15.4%,市州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6.3%,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2%。
  
  六是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坚持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上半年,全省财政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2%。优化调整就业奖补政策,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扩大就业岗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7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9%;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完成年计划的104.5%;创劳务收入同比增长12.4%。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实事按计划全面推进。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防控措施,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前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情况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我省开放发展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再次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为我省准确认识甘肃发展历史方位、时空背景和时代坐标指明了着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最大机遇意识,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制定配套实施方案,谋划具体实施路径,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努力在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了甘肃功能、体现了甘肃作为、彰显了甘肃担当。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特点:
  
  一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建有成效。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等节会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兰州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敦煌航空口岸先后建成投运。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以及木材、汽车整车、粮食、肉类等10个指定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成运营。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列入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多式联运项目列入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兰州和天水先后获批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临空产业园区和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建成投运。
  
  二是蓄力发展的方向更加聚焦。文化方面,“一会一节”被文旅部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在匈牙利、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16家海外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甘肃方剂”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枢纽方面,开通中欧、中亚、南亚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及“中吉乌”新通道等国际货运班列,累计货运145.6万吨,货值26.47亿美元;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敦煌空运口岸成为全国第二个县级航空口岸。技术方面,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8个,累计实施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50多项。信息方面,兰州新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投运。生态方面,持续发力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全面转型。
  
  三是合作共建的氛围日益浓厚。与四川、重庆、广西、海南、浙江、内蒙古、青海、陕西等相关省份签署经济社会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商务代表处13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金川公司印尼红土镍矿项目、天水华天科技马来西亚集成电路封装项目等一批“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贸易额1074亿元,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3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特别是在调研山丹培黎学校时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请问我省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技术人才支撑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做法?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时宁国: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调研山丹培黎学校时特别指出:“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大有前途。我支持你们!”
  
  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饱含着对甘肃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希望,为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提升职业教育助推我省经济发展能力,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将甘肃作为第二个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份,部省共建“技能甘肃”。通过部省共建,我省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一、系统构建了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中职教育办学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列为厅长突破项目,拟通过2年努力,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方面,大幅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能力和条件,确保所有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通过实施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提升工程,我省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明显提升,连续三年完成招生计划的110%。实施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首批立项33所优质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引领全省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是专科高职教育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新建了培黎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启动实施了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首批立项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0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9所。
  
  三是职业本科教育实现了突破。通过合并转设,新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两所职业本科院校,实现了今年职业本科招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打通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四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对普通高中毕业生采取综合评价录取或统一高考录取方式,对中职生升学考试录取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式,配套实施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招生和中高职5年制分段培养。
  
  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集团化办学促进了产教融合。建成了电子商务、石油化工等29个省级职教集团,培育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7所。
  
  二是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甘肃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启动了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培育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40家,目前正在进行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申报工作。
  
  三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出台了《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鼓励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中央在甘企业及民营企业开发积极开发X证书,制定相应技能等级标准。目前有10余家企业完成了20个X证书的研制工作,为申报国家第五批X证书做好了储备。
  
  四是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显现。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了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42.51亿元亿元,将24所中职学校整合为4所高职院校,5所院校、约7万余名师生入驻园区。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一会两院多中心”的建设思路,计划成立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培训学院和中德学院,组建产教融合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创业孵化中心、行业服务中心等8个服务。
  
  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助推城镇化建设、服务“绿色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抢抓打造“技能甘肃”的历史机遇,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系统谋划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高位推动、清障搭台,推动职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甘肃省因为校企合作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的省份。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我们知道,我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成立了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五个专责组,省生态环境厅作为污染防治专责组牵头单位,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志红:
  
  甘肃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首倡之地”,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系统梳理谋划,夯实污染防治工作基础
  
  1.开展梳理与调查工作。
  
  2019年底,甘肃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污染现状调查,完成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达标状况调查评估、环境风险企业与应急设施现状调查等报告,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作为生态环境部首批试点省份,甘肃又率先在黄河9省区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共对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7大类15小类入河排污口排查,甘肃的试点工作为黄河流域其余省区全面开展排查探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肯定。
  
  2.积极完善黄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体系。
  
  按照省上“1+N+X”政策规划体系要求,对标《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强化与有关专项规划的对接,形成《甘肃省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第六稿)》。
  
  3.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与谋划。
  
  黄河战略实施以来,省生态环境厅积极争取和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9.3亿元,对65个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良好水体保护等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推进项目谋划中,积极争取兰州市纳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三年累计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1亿元,目前已下达5.6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全省“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库。“十四五”期间我省黄河流域共谋划生态环境保护项目249个,总投资达到105亿元。
  
  二、突出重点,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污染防治
  
  1.加强工业污染源管控治理。
  
  加强沿黄38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工作,严控严管新增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企业。完成火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格规划环评审查,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建立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126张,重点管理排污单位1799家(登记排污单位17510家)。
  
  2.不断提升城乡生活污染处理水平。
  
  中央下达的37个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项目实施顺利。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探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截至目前,黄河流域流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已有33座已完成提标改造工程,经住建部认定全省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达到了长制久清目标。
  
  3.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持续巩固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成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不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截止目前,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4706万亩以上。建成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聚焦区域流域,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1.强化流域水质管控。
  
  充分考虑我省干旱少雨、生态基流不足,以及天然背景值超标因素影响,聚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监测不能稳定和改善的的流域,以及集中式污水处理的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有关地区进行了预警通报,督促强化整改措施落实。
  
  2.持续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33个地级、97个县级和203个“千吨万人”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边界矢量信息规范化完善工作,不断提升水源保护区依法管理的水平。
  
  3.土壤污染防治监管能力不断增加。
  
  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1.53万亩。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四、健全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1.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
  
  省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全省842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内,黄河流域甘肃段划定51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285个,重点管控单元171个,一般管控单元57个。
  
  2.建立流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我省与黄河上下游4省份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决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
  
  3.构建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建立涉及水、气、土、声等环境管理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督察机制。
  
  出台《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在黄河流域设置了3个正县级建制的派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局。目前已完成黄河流域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甘南州等4个市州第二轮第一批例行督察和河湖长制专项督察。
  
  5.强化执法监管机制。
  
  在有序推进全省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全省共1975家企业纳入清单,按程序开展非现场监管和指导帮扶。联合省广电总台开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拍摄工作。
  
  6.构建责任体系。
  
  印发《甘肃省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覆盖5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新格局。先后制定修订全省大气、水污染防治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法规体系。
  
  7.探索开展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我省与四川省政府正式签订《黄河流域(四川-甘肃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省内西北诸河3市7县生态补偿试点并落实补偿试点资金1500万元;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11例。
  
  经过努力,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各市州PM2.5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兰州市优良天数历史性达到312天,“兰州蓝”已成为“常态蓝”。7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1.6个百分点;今年1-7月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黄河流域有关市州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9%;优良天数比率为87.4%,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87.8%。
  
  中青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重要指示中指出,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请问甘肃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亚民
  
  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镇建设、扩大开放相结合,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省14个市州政府驻地、70个县区通了高速公路,所有县区政府驻地通了二级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客车和邮路,公路交通在“基本适应”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十三五”期间,我省完成公路水路投资4200多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创五年交通投资历史新高。公路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在全国排第18位。随着今年7月上旬平天等6条高速公路通车,全省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突破6600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7位。1.7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与城乡连接,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9%,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8位。
  
  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提出的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问题的殷殷嘱托,“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7.1万公里,平均每年建成1.4万公里以上,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7个、省级示范县22个,群众实现了“出门走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特别是纳入全国“三区三州”的甘南、临夏两州和天祝县等民族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满意度评价超过99%。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过的元古堆村,从“烂泥沟”变身“美丽乡村”,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悬崖边”的布楞沟村随着公路的完善而迈入“幸福庄”,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今日的黄花滩,从“移民村”转向“产业村”,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要求,进一步提振信心、挖掘潜力,1-7月全省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在全国排第13位,在西北五省排第1位。省政府10件为民实事之一的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建成6400多公里。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围绕打造支撑国家战略的枢纽通道新高地、保障人民出行的运输服务新高地、培育融合区域发展的路衍经济产业链的目标定位,努力建设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我们规划完成交通运输(不含铁路)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通县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到8000公里以上,县县通高速目标基本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以上,普通省道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比例达到8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官。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在全国蓬勃发展,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品牌方面的特色亮点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万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省文旅厅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甘肃“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发挥我省既是古代“飞天”故乡、现代“飞天”摇篮,又是新中国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摇篮的优势,变宝贵红色资源为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增长点,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以实际行动助力富民兴陇。
  
  目前,我省共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省内所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已建成14个A级红色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8个,有10个系列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契机,打造了“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产品,推出“建党百年·红色之旅”6大主题20条精品线路,创新开展红色文旅活动177场次。面向社会推出“如意甘肃·红色之旅”特别节目,发放“甘肃红色之旅”纪念登机牌,组织“陇原第一枪”“大豆谣”等“建党百年·春绿陇原”惠民展演活动20多场次,带动全省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有3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红色资源,全面贯彻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创新融合发展红色旅游,着力讲好甘肃红色故事。
  
  一是弘扬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实施革命文物和重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全面提升我省红色文化展示利用水平。高水平建设南梁、高台、玉门铁人等干部学院,加强我省长征史、西路军史、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史等特色优势学科研究,深入挖掘甘肃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时代内涵。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全面放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综合效应。
  
  二是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会宁会师旧址、红色南梁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1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品质;统筹红色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建设,建成一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和名村。常态化运营“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等线路产品,跨区域推动甘肃红色旅游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我省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做强红色旅游致富产业。坚持“富了口袋富脑袋”,创新红色旅游的呈现、经营和消费模式,发展“红色+生态农业”“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遗传承”等业态,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帮助农民在当地红色景区就业致富。“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红色旅游人次突破8千万,综合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浪八步沙林场视察,在八步沙林场时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对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做出了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省林草局是如何落实省委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战略决策部署的?
  
  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永强
  
  首先,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省生态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省林草局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工作有关情况。
  
  甘肃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21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并亲临古浪八步沙林场,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突破,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做出了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制定出台《甘肃省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治沙,重点工程带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9年以来,全省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588万亩,完成计划目标的125%。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高位推动,政策保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省防沙治沙阵地战总体目标:自2020年至2025年,全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035万亩,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此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强化政策保障,今年7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发布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从法规层面上进一步保障防沙治沙者合法权益,强化了部门职责。
  
  二是规划引领,科学治沙。省林草局组织编制了《河西走廊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2021-2025年)》。相关市州也相继编制了各自重点沙化区域的生态治理和建设规划。特别是编制规划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荒则荒,乔、灌、草结合,系统治理,科学治沙。
  
  三是项目带动,规模推进。2020年全省启动了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建设,对1.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进行规模化、系统性治理。以此为带动,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草原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以及蚂蚁森林等社会公益造林建设齐头并进,林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发力,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全省470余处风沙口得到巩固治理,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
  
  四是打造示范样板,弘扬八步沙精神。“十三五”期间,八步沙区域绿洲向北部沙漠过度地带整体推进了20公里,继续保持了“绿进沙退”的发展趋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为全省防沙治沙树立了榜样,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速推进科学治沙,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甘肃,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甘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进展成效如何?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俊民
  
  甘肃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格外关心和亲切指导,总书记先后3次面对面指导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给全省干部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向绝对贫困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如期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撕下了甘肃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胜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甘肃篇章。
  
  总书记视察过的我省东乡县布楞沟村、渭源县元古堆村、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等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布楞沟村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村卫生室和学校建起来了,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脱贫群众自发立起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石碑。元古堆村家家有了一条“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202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98元,较2012年增长近8倍。黄花滩富民新村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1万元,建成了四通八达的村内道路网,村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三个村庄的华丽蝶变,是甘肃战胜贫困的生动缩影和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央决定设立五年过渡期,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新起点。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五年过渡期作为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机遇期,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
  
  一是守住底线,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省里制定出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建立发现响应、评估核查、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大机制,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收入和支出情况、“两不愁三保障”状况等,尤其关注农村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做到“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排查确定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10.3万户41.4万人。按照返贫致贫风险,帮助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分别采取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措施,开展针对性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兜底保障的有11.6万人,占监测对象的28%。农村低保标准由去年的人均4428元提高到4788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5760元提高到6216元。同时,对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开展动态监测,实行动态清零。
  
  二是深化拓展,持续提升脱贫成效。确定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16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在帮扶力量和资金上给予集中支持,“抓两头、带中间”,促进脱贫地区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发展。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主要途径,拓展提升收入水平。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和“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引导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有效嵌入产业链。目前,全省已建立抓点示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925万亩,万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88个,参与主导产业的脱贫户达到90%,监测对象达到80%。加大定向、定点有组织输转力度,与16个劳务输入大省建立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同时通过拓展公益岗位、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帮扶车间吸纳等多种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6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94.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今年上半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1元,同比增长13.3%。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拓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连片成带建设宜居优美的现代乡村。启动创建5个省级示范市(州)、10个省级示范县(市)、50个示范乡(镇)和500个示范村。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脱贫地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全部稳定达标,100处水源保障工程建设作为2021年省政府10件为民办实事之一有效推进,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造22.25万座。推广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合作市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卓尼县村庄清洁行动等模式,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三是做好衔接,推动实现平稳过渡。强化政策衔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应国家部委出台的衔接政策,省直相关部门细化完善政策26项,结合省情实际创新出台政策37项,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强化力量衔接。将省市县三级扶贫工作机构全部调整重组为乡村振兴局,成立“五大振兴”专班,调整优化12个专责工作组。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做起,联系包抓困难最多、任务最重的县,实现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领导联系帮扶全覆盖。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制度机制,从省直部门单位选派8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主抓乡村振兴工作。对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易地搬迁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实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全覆盖。召开中央企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签订44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2564亿元。树立“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到位财政援助资金31.67亿元,定点帮扶资金4.47亿元。强化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组织领导、条块责任、工作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帮扶、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有效衔接、有机转换到乡村振兴上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省纪委监委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督工作意见》,分层分类细化出15条“盯”和“看”的监督举措,推动和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开展增雨作业有效缓解旱情短期内大部仍有降水天气过程
  •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特色文化普及丛书》在兰州首发
  • 甘肃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圆满结束共录取考生214137名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完成本专科招录工作
  • 甘肃环县全力抗旱确保羊产业稳定
  • 甘肃多举措激发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