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受粮食的困扰实在太大了。除了粮食,还是粮食,其他国家大事,几乎无暇顾及。那么多人因缺粮少吃而得了脬肿病,还有不少人被饿死,从毛泽东到周恩来,到党的各级干部,又如何能够心安?中国是一个有6亿人口的大国,基本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其他的建设问题又从何谈起。召开七千人大会的直接起因,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在大会上,周恩来强调了又强调的,就是粮食,想尽办法克服粮食危机。
当时中国严重的粮食危机,并没有向社会透露一丝一毫,报纸上一个字的报道也没有,国外对此也只能猜测—中国已经发生粮食危机。在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给这些地方官员们交了实底,算了细账。他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平均每年生产的原粮,有3600亿斤左右,全国农民每年的年均口粮是400多斤原粮。1961年粮食总产量2800亿斤左右,全国农民平均口粮只有300斤左右原粮,多数的省、区在300斤以下。
粮食在大量减少,而同粮食成反比的是:这几年城镇人口比1957年增加3000多万人,粮食销量增加100亿斤左右。尽管1961年精简城镇人口1000万人,1962年要养活现有的城镇人口,还差100亿斤左右的粮食没有着落。
与会者听到这里,个个屏声息气。过去他们考虑的是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大区的情况,现在听到的是全国的情况。看来全国形势真的不容乐观。只听周恩来继续谈到,如何解决粮食困难呢?
第一,能不能向农民再多征购一些?看来不大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的征购比重很高了,……如果征购过头,势必增加今后农业恢复的困难,延长农业恢复的时间。可是,为了保证国家最低的需要,上面说的征购数字也不能再减少。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再减少,那只好解散城市,大家回乡。
第二,能不能再降低城市的供应标准,我看也不能。目前城市人民的生活已经降低了,如果再降低,就很难维持下去。
第三,能不能再增加粮食进口?1961年我们进口了500万吨粮食,已经很吃力。今年准备进口400万吨,粮食的来源和外汇都还没有完全落实。
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到底什么是解决困难的主要办法呢?周恩来说:“还是刘少奇同志报告中所指出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具体地说,周恩来提出了八项办法:
第一,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减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1962年上半年要继续压缩城镇人口700万人,其中职工要减少500万人,在上半年精减的指标实现以后,下半年还要考虑提出新的精减计划。这是克服当前困难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争取农业增产,主要是粮、棉、油。
第三,努力增加工业生产,首先是增加能够供应市场的工业品的生产,同时,保证完成煤、木、矿、运的任务。
第四,缩短基本建设计划,坚决“下马”。
第五,要统一、全面、彻底、合理地进行清仓核资。
第六,大家一起走“前门”,反对走“后门”,搞好市场供应,争取财政收支平衡。
第七,坚决还账,努力承担国际义务。
第八,建立新秩序,树立新风气。
周恩来强调:
抓紧以上的八项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以调整为中心的1962年的任务,也才能为实现十年奋斗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这扭转局面的八项工作,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些拘谨,力度不大,没有放开搞活。但在当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制约着人们思想的时候,也只能这样来做。值得指出的是,八项工作,其中六项都是硬碰硬的具体措施,没有谈到要反对什么利用职权,为己谋利的问题。有人说,那八项中不是有反对走“后门”一条吗?其实,这个走“后门”,主要是指有些省企图通过关系请中央多拨款,打乱中央财政平衡的情况。可见当时,即使生活十分困难,党的干部的作风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周恩来的报告,一方面使大家认清了当前形势,实实在在地了解了全国粮食的底细与中央的困难,一方面又使人们明了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可操作性比较强。会后,上述八项工作都顺利落实,到1963年底,粮食形势出现根本好转。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