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化战略上,应该限制超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市发展,防止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这样既能防治“城市病”问题,又能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迫切要求我们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理清城市发展思路,完善城市发展政策,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 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笔者有幸参加了中组部在日本举办的现代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专题培训班,考察了日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防灾工作,感触很深,受益良多。
全面加强城市危机管理
日本十分重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危机应对机制。一是建立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领导机构。二是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大力培养国民危机意识。在这方面,日本建有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面向公众开设各种减灾培训、急救培训等课程。模拟灾害现场,让市民体验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破坏力。把特大灾害发生的日子作为灾害宣传日,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全面、系统的防灾素养使日本民众在面对灾害时能冷静应对,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实践证明,这些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比较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紧迫性日益突出。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强化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部门从事防灾减灾的综合管理,可以称之为“国家防灾部”或“灾害对策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危机管理指挥系统,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同时,在地方政府设置防灾减灾的专门机构,赋予其对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进行协调指挥、检查督促的职能。
第二、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已制定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行业特点突出,部门管理色彩浓厚,不具有普遍指导性,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上权威性不够。为此,应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尽快制定出台一部根本性法律——《紧急状态法》或《紧急事态法》作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制度框架。
第三、加强城市公共危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提高在危机中进行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把应对公共危机教育列入中小学生课程。设立国民防灾日或灾害日,增强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第四、构建有利于应对公共危机的现代城市体系。从城市化战略上,应该限制超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市发展,防止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这样既能防治“城市病”问题,又能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致力追求城市高效运行
日本在其城市化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其交通,合理安排其空间布局,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高效运行。
一是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以东京为例,在千代田、新宿、中央区、港区为内核心设置首都高速都心环状线,距都心50公里设置“首都圈中央联络高速”,由内核向外放射状设置10条首都高速线,每日负担了260万辆小汽车和近3000万人次的客运量。为保障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日本还建立了与这一立体交通系统相匹配的换乘系统。同时,日本还大力发展交通自动化,很多地方都实行了通过自动售票机购买车票,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检查乘客上下车,极大地方便了乘客的换乘,缓解了换乘端的拥堵。
二是打造有序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日本城市的高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城市空间经济效益。
三是建立高效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日本实行的是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盯村三级制。这种精简的行政体制有利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城市管理则实行市长议会制,即城市议会和市长共同负责。二者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各部门之间也分工明确,权限清晰。此外,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公务员录用、监督、激励等制度,为行政高效运行提供了人才保障。
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我们在推进城市发展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第一、优化城市功能区分布,发挥空间效益。合理安排交通、产业、居住、购物等功能区布局,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尽可能消除人口、货物的无序流动。加强各功能区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快大运量客运轨道系统建设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城市通行效率。从有利于人口、货物集散的角度出发,在人口和商业密集区加强换乘中心建设,增强交通直达性。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发展,提供快捷、舒适、廉价的公共交通服务。
第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发挥管理效益。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区两级的管理权限,理顺权责关系,做到各负其责。推进城管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性,强化街道、社区主体管理职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清洁、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发挥市场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多元化投资,推进城市建设。如通过委托、授权、承包、合同等形式,把城市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则主要保留监督和宏观调控职能。这样不仅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降底了城市政府的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促进竞争,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怀化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