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怎样消失的

时间:2012-04-12 11:20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绍义 点击: 载入中...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节,它是纪念春秋时期的隐士介子推的。

  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十几年,介子推紧紧跟随,并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给饿昏的重耳吃,重耳登上王位后,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重耳放火烧山,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做官,结果却把介子推烧死了。后人为纪念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逢他死的这一天,禁火寒食,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习俗。

  尽管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连续几天吃冷食的习俗,肯定有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的地方不是几天吃冷食,而是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唐代王昌龄在《寒食即事》中写道:“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寒食节前一天,各家各户便将炉火泼灭,有时别说生火,连灯烛都不许点。唐代的薛能《寒食日题》就有这样的诗句:“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就连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代张籍在《寒食日内宴》中这样写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因为这种习俗有害健康,所以历朝历代的君臣名士都曾对寒食节提出过改革。

   东汉初年,哲学家桓谭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针对这种习俗,他认为,“王者宜应改易”。到了汉顺帝时,并州刺史周举见此习俗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于是就写了一篇祭文放在介子推庙中,“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不温食。”“说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在周举的推动下,“众惑稍解,风俗颇革”。然而,这个习俗真正有所遏制,是始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发布的《明罚令》。令文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这以后,寒食节习俗虽然没有根除,但确实收敛了不少。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由原来的一个月或五日改为三日。东晋人陆翙在《邺中记》上说:“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之糗也。”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也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后来又由三日减为两日或一日。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吃冷食的陋习也变成了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斗百草等习俗。这是人类历史上风俗习惯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程度的一次大提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云逛馆”解锁博物馆游览新方式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炷香”一说
  • 《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