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话本中叙述的某些内容,经过对文献的查考,可以证明是真实的。
第一,依据正史,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构造的历史框架完全可以证明是真实的。
话本开篇"入话"部分交代了五代政权的更替交叠,给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结尾部分写到郭威建立后周,招纳天下豪杰,赵匡胤前往投奔,后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做到了殿前都点检,后来陈桥兵变,做了大宋的开国之君。故事所依托的基本历史框架,都有信史的明确根据,这些完全可以证明是真实的。
第二,依据宋人的一些笔记,可以证明赵匡胤曾有在山西任职之经历。
依据北宋士人陈师道的笔记记载,太祖赵匡胤在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帝之前,曾有在太原任职之经历。陈师道在笔记中如此记载:太祖在太原做节度使的镇将期间,住在一个姓李的老婆婆家里,老太太对太祖很好。后来,太祖做了皇帝,派人寻访得知,李老太太已经死了,找到了她的儿子,太祖任命他为御厨使。时间长了,这小子没升官,心有不满,请求离去。太祖说:"单凭你的才能,做御厨使也是做不到的。爵禄是用来招纳贤能之人的,而我却用来恩典旧人,这让我心里很是愧对士大夫,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太祖为太原镇将,舍县人李媪家,媪事之谨。他日访其家,媪则死矣,得其子,以为御厨使,久之不迁,求去。太祖曰:"以尔才地,御厨使其可得耶。爵禄以待贤能,而私故人,使我愧见士大夫,而尔意犹不满耶?"《后山谈丛》卷五)根据正史的记载,当时在太原任职的节度使是刘崇,他以河东节度使兼北京留守的身份控制着太原周围十一州,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刘崇与郭威素来不睦,随着郭威在中央势力的强大,刘崇在地方上招纳勇士,以便与郭威对抗。此时的赵匡胤正好是到处游荡寻找机遇的时候,被刘崇招纳,并被任命为镇将,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正史中对太祖称帝前的经历记载较少,所以此点不见正史记载。因此,陈师道笔记中的这则史料不仅可以补充正史之不足,而且与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发生的地域山西一带互为印证。
颇为巧合的是,在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途中,也曾投宿到一个老太太家里,老太太的儿子被附近酒店叫去帮忙,因为一个强盗经过此地,当地准备酒肉招待,以求平安,饭店忙不过来,所以老太太的儿子帮厨去了。这与陈师道笔记中记载的李老太儿子懂点烹调的知识也有相合之处,当然,这可能只是巧合而已。
第三,根据宋人的笔记,可以证明赵匡胤曾经去过蒲州,而这正是赵京娘的家乡。
据宋人朱弁(朱熹的族叔祖)的笔记记载,大宋朝廷内宫的酿酒之法,用的是蒲州一带的酿造之法。笔记中说,太祖在没有发迹之前,很喜欢饮这种酒(内中酒,盖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时喜饮之。即位后,令蒲中进其方,至今用而不改。《曲洧旧闻》卷一)。由此可以说明,赵匡胤曾有在蒲州任职或游荡之经历。
第四,根据宋人的笔记分析,赵匡胤的性格品质与话本中反映的相合。
如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就嫉恶如仇,对他人的过错从不姑息(上微时尤嫉恶,不容人过。《孙公谈圃》卷上)。千里送京娘中写赵匡胤大闹京都,流亡途中不断铲除地方恶霸,在发现清油观中藏匿女子,误认为他的叔父所为之时,赵匡胤更是翻脸,言语之中大有不敬之处,且要追究到底。这些与笔记中记载的赵匡胤刚烈的一贯作风相合。
第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来源有自。
据今人的研究,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是糅合了宋人的笔记以及宋代的《飞龙记》等文献而成,而《飞龙记》是赵普撰写的,其中包含了不少可信的历史。李焘在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就曾经参考过此书。从文献来源推测,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中,一定包含着不少的历史真实。对此,我们只能推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极有可能是有历史原型存在的。
正是依据上面的几点,我们不敢断然说话本中记载的赵匡胤的这段人生经历一定不是真实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对故事中讲述的千里送京娘的关键部分,关于赵京娘的故事,史料文献中缺乏记载,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一定是真实的。
退一步讲,如果千里送京娘的故事,的确出自后人的虚构、杜撰,那就需要进一步质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要加于宋太祖头上呢?为什么不加在汉高祖刘邦或者唐太宗李世民头上呢?
事实上,对于女色,赵匡胤的确是比较克制的。不仅话本中如此叙述,正史中也有所反映。太祖的后宫是极其简朴的,这一点我们在上一讲已经讲过,太祖后宫的人数是历朝中最少的。因此,一般研究者基本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使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是作者与老百姓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太祖的真实形象与这相差也不远(竺沙雅章《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因为史料里记载的赵匡胤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不是个昏庸的皇帝,所以人们愿意也乐意锦上添花,为这个名垂青史的赵太祖塑造更完美的形象。从这一点上看,一些野史中说的太祖攻伐后蜀就是为了夺取孟昶的女人花蕊夫人,实在是无稽之谈。
最后,顺便再说几句。《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教化意图太过明显,它在着力突出赵匡胤行侠仗义时,是以"英雄不爱美人"为标准、为前提的。所以,话本愈是突出赵匡胤的侠义,实则愈显出赵匡胤的无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赵匡胤的形象偏离了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本意是救人,所以才千里相送回家乡,而实际结果却是,千里送京娘上西天,在这一点上甚至与强盗没有多大差别。对于赵京娘之死,赵匡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样的结局很令"看官"感伤。所以,在话本的结尾又说:多年以后赵太祖位高孤冷,忽然想起了他的义妹京娘,于是派人寻访,结果听说了前事,嗟叹不已,给了个封号。当然,这只是艺术中的赵匡胤,正如前面所言,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这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