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或源于严嵩强夺《清明上河图》故事(2)

时间:2014-05-23 08:30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北宋的艺术学院称为“翰林院”,徽宗仍不满意,他开设了学堂教授绘画,自己也曾担任考试官。徽宗每十天就带着宫中收藏的书画,训练学生的鉴赏力,自己出考题来测验学生,投注热情之高,远超过正常皇帝的范围,政治的事务也不怎么管。在徽宗时代,《清明上河图》象征的是富饶消费文化的花朵绽放,另一面则是百姓生活清苦,尤其是郁积了对于贪官污吏的不满。


  虽然如此,徽宗对于艺术的贡献相当大。


  在北宋灭亡的七年之前,也就是在1120年,徽宗下令编纂《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编纂书画目录。


  依照《清明上河图》题跋所述,这幅画卷是呈给徽宗的作品,卷首有着徽宗用瘦金体所写“清明上河图”五字标题,可却没有收录在宫廷制作的收藏目录里,原因是什么?


  有一种猜测是徽宗并不喜欢《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然而,既然徽宗写了五字标题,应该是喜欢才会写,放进目录也很自然才对啊。


  另一个可能性是政治上的理由,故意把张择端的作品排除在外。


  书谱中,并未纳入苏轼、黄庭坚、司马光等当代的一流书法家。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苏轼等人属于“旧党”,而当权者是蔡京、王安石的“新党”.


  新党王安石等人和旧党司马光等人之间彼此对立,即使在王安石退场之后,两派的斗争依旧十分激烈。


  但是这个说法不太具说服力。张择端虽然获得官职成为派系中的一人,但是他的官位没有重要到需要刻意把他的作品排除在外。官方没有记录,意味着张择端不过是个纯粹的职业画家,新党没有必要对付一个职业画家。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清明上河图》画的可能不是北宋时代。认定该画属于北宋时代的依据,是金人张着在跋文上写着呈给徽宗。但在北宋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记载,跋文不是官方的文书,拥有者很可能依当时的心情写下了不正确的资讯。


  北宋开封的样貌,大致可以从《东京梦华录》中得到佐证。画风接近宋代的画作,但如果说是南宋时代画的,或是活到金代的北宋画家所画,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这些疑点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在当时北宋宫廷的画坛权威下,像《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绘社会风俗的作品绝非主流,这是我很容易想象得到的事情。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属于“死后获得好评”的诸多画家和名画之一。


  开封的繁华至北宋到达顶点,徽宗事实上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在此画上了休止符。


  1127年3月金人包围开封,北宋投降。金人命令继承徽宗的钦宗退位,将徽宗、钦宗、皇后、皇太子、皇族等三千人带至北方。连官员、侍女、工匠、艺术家、演员等所有民间的专业人士和奴隶也都带走。不只是带走人,还带走了皇帝的座车、仪式用的服装器皿、青铜礼器等。徽宗一生搜集的书画宝物用了两千五百辆车子运到金的京城。


  依照通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期画的,应该也在这批运送行李当中。张择端作为优异的画家,可能也一起被带去,或者逃到南宋。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真相。


  带到金的许多名作,有些后来被卖掉并消失于民间。《宣和画谱》收录的作品超过六千件,目前可以确认还存在的不到当初的百分之一。


  徽宗是亡国的皇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他被形容成无能的人物。只能说徽宗志在艺术,不在政治。不应只针对徽宗个人,应该说在这个皇帝领导下的北宋王朝,其实是这个时代所造就出来的整体氛围。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清明上河图》才得以诞生。


  《清明上河图》上到处可见餐厅或是小酒馆摆排桌椅的风光,中国一直到三国时代,生活模式还是以坐在地板上为主,坐椅子是到了唐代逐渐普及,宋代才完全演变进入坐椅子的时代,《清明上河图》也反映出家具史的珍贵资料。

 

那么,各家餐馆的桌上究竟放了什么餐点料理呢?

 


  前面提过,我曾与卓悟谈话,他告诉我“《清明上河图》上有很多餐饮店登场,但是桌子上几乎没有餐点”.


  的确如此。《清明上河图》上,有人在谈天说笑,也有一个人坐着的,桌上几乎没有餐点这类的东西。但是在餐厅,应该不会只坐着而不点餐。张择端是故意不画餐点,或是有其他理由呢?


  既然《清明上河图》上看不到关键的料理,那就只能依靠《东京梦华录》。根据该书,当时有丰盛的下酒菜,称为“下酒”.


  其中汤类很受欢迎。虾、鸡、腰子等羹汤,意思是比较浓稠的汤,也有一道菜叫“百羹汤”,这类的羹汤也会加面进去。


  在中国称为“汤”,这是比较晚近的说法。台湾还有“羹”的说法,像“花枝羹”、“蛇羹”、“赤肉羹”.现在中文的用法上,“羹”是指比较浓稠的汤,其他的都称“汤”.


  我造访开封时,也发现卖汤的店很多,到处都可以看到“牛肉汤”、“羊肉汤”.进入巷子里,就可以发现好吃的羊肉汤店。出租车司机说,开封人喜欢喝汤,习惯肚子饿就喝点汤。虽然无法断言,但直觉上认为这就是继承了《清明上河图》时代以来的喝汤文化。


  《清明上河图》也提供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话题。前面提到的“正店”,取得特权可以卖酒。


  北宋时期,酒的专卖事业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不直接经手酒类的买卖,正店就是所谓的批发,此外市区内有两万家“脚店”,加上小型的餐馆作为买卖网络的末端。


  当时喝的是酿造酒,还没有蒸馏酒也就是所谓的“烧酒”.造酒的蒸馏技术是在阿拉伯成熟运用,约莫十一、十二世纪时传到欧洲,大约在元代传到中国。日本“烧酎”这个词就是源自于“烧酒”.


  基本上,当时的酒在北方是用小麦加麹,南方是用米。依据史书记载,它的味道混合着药草,有点像是带杂味的日本酒,也有加入柑橘、葡萄、梅子的水果酒或药酒。《清明上河图》“孙羊正店”的后院,可以看到酒瓶堆积如山。


  说完酒,话题自然就转到茶。


  有人说,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英国红茶或是日本茶的原产地都是中国,甚至可说茶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传说神农氏在山野遍尝百草,如果中毒就用茶来解毒,这好像也和中药的起源有关。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喝茶的风气更为兴盛。在开封,每隔数十米就有茶馆,《清明上河图》中的茶馆也令人印象深刻。


  现在我们体验“可以吃的茶”有“擂茶”.在台湾客家文化兴盛的高雄美浓就可以喝到这种独特茶饮。我喝过好几次擂茶,很像汤的味道,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比较像是茶泡饭。《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屋擂茶是客家传统的喝茶方法,其由来不详。不过在宋代文献中,的确记载着将茶叶和芝麻磨碎后煮了来喝的方法。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女人爱你咬死你
  • 《金瓶梅》中美味多?
  • 奸相严嵩贪父子贪了3亿人民币
  • 从《金瓶梅》看明朝房价
  • 贪官严嵩“美女送上门也不要 终生不纳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