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受青睐的3种“巧艺”

时间:2017-11-02 09:33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将剪纸和编结融为一体的《吉庆有余》

 

将剪纸和编结融为一体的《吉庆有余》,巧妙地在鸡和鱼嘴上各剪出一个同样寓意“吉庆有余”的缕子。


    冬日寒风刺骨,古代女性在冬天很少外出,大多数是在家学些手艺,如制花笺、绣花、绣荷包、插花、针织、编结、剪纸、剪绒绢等,其中剪纸、制花笺、编结这三种是最受青睐的“闺房巧艺”……


    剪纸--


    古代巧女的“拿手活”


    杜甫诗赞:“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剪纸历史悠久,据说这一闺房巧艺起源于先秦时的金箔、皮革、绢帛雕镂、剔刻艺术。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出土的,共有4批,计7件。包括北朝剪纸5件,隋、唐各1件,均是随葬的冥物,已有相当的工艺水平。其中,从编号为TAM306墓中出土的“对鹿(马)团花”剪纸和“对猴团花”剪纸最受关注。在团花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又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鹿(马)和16只相对的猴,结构复杂,造型生动。


    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剪纸非常成熟,已不是初期水平。据推测,在纸张出现的汉朝已有了剪纸。早期剪纸多作华胜来用。“华胜”是古时女性在过年时人日(正月初七)那天所戴的头饰,在江南荆楚一带流行,早先的华胜都用彩织品、金箔等来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即有此记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故唐朝诗人李商隐《人日》诗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用纸剪华胜兴起于纸张开始使用后,这时也不再限于剪成人形和人日佩戴,立春等其他节日也可以戴了。


    唐代时,剪纸已不单单用于头饰,而被赋予了多种风俗内涵。杜甫曾有诗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明清时期,剪纸更成为喜庆和节日的一大点缀元素,剪纸风俗也有别于唐宋以前。每逢过年,各种喜庆、吉祥的剪纸会与年画一起张贴,烘托出浓浓的年味来。


    明清时的闺房剪纸高手很多,如明朝时有一位张蔡公之女,能在袖子里剪出花样。清光绪《保定府志》记载:张蔡公之女,“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者珍之。”


    古代闺房剪纸不像现在剪着玩,是做女红必须会的。做花鞋时的花样就是剪出来的,然后照着样子飞针走线,绣出美丽的花来。如果自己不会剪花样,就得找手巧的闺蜜帮忙。更绝的是,古代女性还想到把闺房剪纸艺术运用于瓜果生产,将剪出的花样贴到果实上,待果实成熟时便能长出漂亮的花纹。据宋祝穆《方舆胜览·江东路》,当时“宣州人种木瓜始成果,则镞纸花以贴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纹如生可爱。”


    制花笺--


    唐代流行的闺房“花笺文化”


    薛涛诗曰:“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笺原本是古代无纸时代用来写标示简策内容的小竹片,后来成为诗文、信函书写专用纸的代称。花笺则是一种精致的信纸,为古代才子佳人所钟爱。


    花笺实际是一种染色纸,从唐代开始流行。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初并没有适合写诗、书信的专用纸,于是出现了自制花笺。《酉阳杂俎》一书的作者、唐朝文人段成式自制的花笺叫“云蓝纸”,唐明皇李隆基专用的叫“金花笺”,苏州民间也有“鱼子笺(罗笺)”等等。


    古代最出名的花笺是唐朝才女薛涛制作的一种染色笺。薛涛是有名的青楼才女,据宋袁说友《笺纸谱》,薛涛本是京城长安的良家女子,“以诗闻外”,随父薛郧入蜀,因为家庭变故,16岁时入了乐籍,变身官妓,后当了当地官员韦皋的女校书,人称“薛书记”.


    除了韦皋,薛涛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皆有交往。薛涛当时便自制小幅笺纸,用红色与花瓣汁染之,用以写诗、书信,与他们交往互动,有时还赠送自制花笺给这些诗界名流。薛涛《寄旧诗与元微之》诗就是写给元稹的:“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薛涛制作的这种花笺属于“蜀纸”,一说是薛涛将她居住地成都附近浣花溪制造出来的大幅纸裁成小幅纸,然后染成深红色而成;另一说是薛涛改进了原有蜀纸的制造工艺,造出这种高级纸张。薛涛这种自制笺纸很快出名,被誉为“薛涛笺”,并出现纸户(制纸作坊)仿制的现象,薛涛笺也因此成为古代闺房花笺的代称。


    唐代才女自制花笺的风气一直传至明清,明清文人笔记、才子佳人小说里的女主角,多喜欢自制笺纸,用之来表情达义。如晚清钱塘(今杭州)人蒋坦在《秋灯琐忆》里记述青梅竹马的表妹、后成为其妻的关秋芙(关瑛)时,特别提到她制作花笺一事:“秋芙以金盆捣戎葵叶汁,杂于云母之粉,用纸拖染,其色蔚绿,虽澄心之制,无以过之。”


    古代女性因为喜欢制作花笺,由此还形成了一种“闺房花笺文化”,不同色彩和纹饰的花笺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金凤、蝴蝶、鱼、雁等纹饰的笺纸一般用来给情郎、爱人写信,取鱼雁传书之意;带竹纹的笺纸则多用于给远方的夫君、友人问好和报平安。花笺的用法在季节上也有讲究,如春天用桃花笺、牡丹笺,夏天用芙蓉笺、石榴笺,秋天用菊花笺、桐叶笺,冬天用梅花笺,等等。接到这种花笺,读信的人怎么能不心情舒畅、心花怒放?


    编结--


    古代女子的闺房绝技


    张先词云:“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除了剪纸和做花笺,刺绣、编织等也都是闺房巧艺,而编结更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闺房一绝。


    编结要求手巧,还得聪慧,即所谓“心灵”.编结分为“线绳”和“竹藤”两类,其中线绳编结是古代女性都擅长的,如今逢年过节时流行挂的“中国结”,就属于线绳类编结。古代编结与大家较熟悉的编织不同,做活称为“打”, 编结时不需借用竹针一类的工具,仅凭一双手,就能将一根普普通通的线(绳),编结出各种花样的“绛子”或“络子”.


    《红楼梦》中不少女性都会编结,其中尤以薛宝钗的丫头莺儿最拿手。在第三十五回中,作者曹雪芹专门写了“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段,描写贾宝玉请莺儿打几根络子。莺儿道:“装什么的络子?”宝玉见问,便笑道:“不管装什么的,你都每样打几个罢。”莺儿拍手笑道:“这还了得!要这样,十年也打不完了。”每样打几个,十年也打不完?莺儿这话夸张了,但也说明她编结手艺之高之巧妙。莺儿自称能打出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等许多样式,给贾宝打的是“攒心梅花”.


    在过去没有纽扣的年代,编结还是一门很实用的手艺,人们衣服上的扣子都要根据需要编结出来。原始的编结就是出于实用而产生的,史前传说中的“结绳记事”也是从编结开始的。


    古人的编结技法有很多,如双联结、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蝴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平结、藻井结等。而且,每一种结法都有不同的讲究,代表不同寓意。


    结谐音“吉”,古人将做衣扣的八结、多结称为“八吉”、“百吉”.编结要用一根钱(绳)完成,打到最后都会有意“余”一点,这叫“吉庆有余”.所以,过去编结还是一种送人的礼物。如给读书人用“双联结”,寓意“连中三元”、“连科及第”;给长辈、富人则用“双钱(泉)结”,谐音“双全”,代表“好事成双”.


    作为闺房艺术,古代女性喜欢编结其实还有特别的原因:是爱的表达需要,是闺房吉祥物。北宋词人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最有说服力,词中写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词中之“丝”即用来编结的线,谐音“思”,“结”则代表感情深厚。有了这种“情结”,当然是“天不老,情难绝”!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代皇帝每顿饭吃什么?为何有的菜不敢吃
  • 古代中医传男不传女
  • 古代演员如何扮演皇帝
  •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 古代掏粪企业家整个家族家财巨万
  • 孔子问礼老子思想史上的空前盛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