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金石志》序言(张克复)

时间:2021-06-21 10:1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克复 点击: 载入中...
  《武威金石志》即将杀青付梓,其英以书稿相示,并邀约为序。
  
  其英是武威史志工作的佼佼者,长期默默地致力于武威市、凉州区的历史、文化、古籍的梳理、研究和编纂,成果累累,奉献多多。二十年前,当时的他担任武威市(今凉州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一度时期分管地方史志工作。史志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业务,一般而言,作为办公室分管负责人大多也不过就是过问一下,象征性的表示关心支持,提些要求什么的。他却不然,不仅认真负责,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还不辞辛苦,亲身投入研究、编纂工作,尤其是策划编纂“武威市地方志丛书”,规划了三十多部,囊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行业,提出并制定了丛书的体例、规范和编纂要求。截至他离任时,已出版(刊印)二十多部,远远走在了全省前列。由他担任主编的《武威金石录》以及《武威市城乡环境保护建设志》《武威市教育志》《武威市广播电视志》等四部专业志荣获全省地方史志一等奖。其英真抓实干、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热爱史志、勤学笃行的精神,受到省、市史志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2004年3月,他被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全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当时全省评选表彰了50名先进工作者,都是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地方史志人员,其英是唯一的非专业人员,而是县区的一位分管行政人员。多年来,他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并参与地方史志工作,逐步深入到武威及凉州地方史志苑之中,并倾力耕耘,辛勤著述。近年来,硕果频频,又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武威和凉州历史文化的著作,成为武威名副其实、造诣深厚的地方文史专家。可以说,与许多多年甚至终身从事地方史志的工作人员较比,无论从名气还是成果而言,他都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编史修志是一项十分清苦、辛苦的工作,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其英却怀着对凉州的深厚感情,自愿倾情投入,坚韧执着,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为承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凉州地方文化尽心尽力。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金石”一词,起源很早。《吕氏春秋·求人篇》说夏禹“功绩铭于金石”。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传说大禹铸九鼎并作钟鼎书,并在衡山岣嵝峰树碑记载治水事。古人铸造钟鼎树立碑碣,大抵皆镌文字,用以颂功、纪事、寓戒。据我国现今出土文物,未发现秦以前的碑刻,而铸刻在钟鼎上的铭辞却很多,这种文字称为钟鼎文,也称金文。比较著名的有三代铜器毛公鼎,铸有499个字的铭文,其他三代铜器如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都铸有较多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社会历史。代替金文而起的是石刻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是秦国初期的石鼓文,之后秦始皇时期的泰山、峄山、会稽、琅邪四大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碑版。汉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金石作品,其内容不但记述历史人物的功绩,还有许多历史和社会史料,形式上除文字外,还有人物、衣冠、车马、台阁、卉草、花纹,以至唐代的昭陵六骏等。由于金石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所以它保存了许多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古代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可填补史书之阙遗,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金石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三代青铜彝器铭文和历史石刻碑版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考古学的前身。但随着古代文物的大量出土,金属文物也不限于三代彝器,石刻文物也扩大到相邻的品种。于是,金石研究的对象愈来愈多,金石学的领域也愈来愈广,研究的内容也超过了“文字”范围。金石学肇始于宋代欧阳修、赵明诚诸家,至清代干嘉时最盛。渊薮源流,精深久远,可上溯至两汉学官。金石学专作出土古文字的辑录考证,但不必仅限于金石,其中往往藴藏着史籍文献所不载录的大量宝贵史料,如甲骨、金文、简牍、碑刻等等,对于研究历史,可发蒙解疑,补正阙误,甚至有再造之功,所谓“存史、证史、补史、创史”即是。而以史为鉴,知古以明今,继往而开来,又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故金石学历来备受当政者与修志治史者的重视。
  
  武威是西北地区的文化“奥区”,中西交通孔道,丝绸之路重镇,多民族文化交汇的熔炉,曾是四凉古都,河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人留下了厚重的包括金石作品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再加上境内寺庙宫观遍布城乡,文人墨客所遗诗词、对联、匾额不可胜计,虽然记载、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汇集起来可也是洋洋大观。这里,更有世界艺术瑰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俑,世界西夏学的滥觞——西夏碑,中国石窟“凉州模式”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见证地凉州白塔寺及其碑刻,多民族团结统一的遗物高昌王世勋碑、西宁王碑和弘化公主及吐谷浑王室墓碑,曾一度为北方佛教文化中心的标志鸠摩罗什寺及塔,稀世珍宝武威医药简等汉代简牍……这些虽以辉煌的地域文化为其特色,实则是蜚声中外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兴起了大规模的修志高潮,为编纂金石志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八年前,其英在武威率先编纂出版的金石录,在省内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为全省各县市区编纂金石著录起了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12月,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省新闻出版局、省文化出版社在兰州召开《甘肃金石录》编纂座谈会,甘肃金石著录编纂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6月,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牵头,在兰州再次举行《甘肃金石录》编纂座谈会,会议就编纂该书的重要意义、编纂体例及要求、出版印刷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甘肃金石录》各地分卷的编纂工作。十多年来,全省的金石录编纂工作成绩斐然,陆续进入出版阶段。
  
  武威王其英君,积二十年之功,在其2001年主编出版的《武威金石录》基础上,新增许多金石著录文献资料,又将今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境内的金石作品囊括其中,形成名实相符而又完整的“武威金石”著录。《武威金石志》按现行政区划分凉州卷、民勤卷、古浪卷、天祝卷,收录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资料中出现和现存的金石、碑刻、匾额等。根据编纂体例,除收录传统金石作品外,增加了“题解”“作者简介”“注释”三部分内容,对方便读者理解金石内容,加深阅读观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又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岩画”“匾额”一并纳入其中,为地方文化遗产注入新鲜活力。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编者将其多年来对武威金石作品的搜集整理、辑佚编修、探索研究所得,辑为“考稽札记”一卷收录其中,洋洋一百多篇,三十多万字,对人们正确认识武威金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聚焦某一专题或课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研究路径的指引指导意义。在每卷中,编者按金石类别分类,依时间顺序罗列,对每一通金石进行校注、考释和题解,颇尽详备。在“考稽札记”中,综合归纳,分类论列,演绎要旨,指门引路。所有这些,对读者了解、认识、研究武威金石及其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武威丰富的金石文化,从多方面记载了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军事、水利、刑讼、风俗和1人物等方面的史料,将各个部分汇集起来,成为《武威金石志》这样一部包括一百三十多万字、二百多幅图片在内的洋洋壮观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初阅《武威金石志》稿文,感到收录齐全,编排科学,考释准确,表述详实,既符合规范体例要求,又结合地方实际,在策划、立意、编排上甚见功力,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金石专著。
  
  志书的作用,是“资治、教化、存史”。《武威金石志》所收录的内容虽然仅为历代金石的绝大部分,遗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但《武威金石志》无异是全面再现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战略地位重要、人文资源丰厚的一个重要展现,一个时代的标志。因此,整理、研究这些金石文献,对于后人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多彩,丰富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特别是对凉州文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是凉州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查证工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了解昨天,才能珍惜今天;认识武威,才能热爱武威。《武威金石志》的出版,不仅对拓宽凉州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作用,也必将对宣传凉州、推介凉州,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的影响力发挥重大的作用。
  
  《武威金石志》这部宏着的出版,既是其英多年来夙兴夜寐、孜孜以求、勤奋治学的结晶,更是他不负韶华、珍重人生、彰显人生价值的写照。感谢其英为武威奉献了一部弥足珍贵的煌煌宏着,也为陇上志苑精心培植了一个新的志种。在《武威金石志》行将出版之际,让我们衷心地为之点赞祝贺。
  
  是为序。
  
  张克复
  
  2019年8月6日
  
  (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原任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巡视员)

◆相关新闻


  《武威金石志》正式出版

  
  近日,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研究员,武威文史专家王其英编著的《武威金石志》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近年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整合研究力量,深入挖掘凉州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武威地方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武威是丝绸之路重镇、多民族文化交汇的熔炉,曾是河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凉州文化,留下了光辉灿烂的金石瑰宝。这些璀璨夺目的金石遗存,虽以辉煌的地域文化为其特色,实则是蜚声中外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
  
  纵观武威金石,从数量而言,蔚为大观,是西北地区金石存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形式而言,名目繁多,我国现存碑刻中的各种形式几乎无所不有;从内容而言,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武威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远古先民到当代武威人民战天斗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可以说,武威金石,是一部浓缩的武威历史,是武威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
  
  《武威金石志》在《武威金石录》的基础上不断延续和扩充,在悉心编校订正的基础上,追溯有源,考证有据,力求科学、系统、全面地展现武威金石的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人文景观。全书按照“存真、求实、标注”的原则,依目前武威市行政区域分为凉州卷、民勤卷、古浪卷、天祝卷,并在金石原文后增加了作者简介、题解、注释和必要的附录资料。题解主要说明其镌立年代、形制、尺寸、文字出处、流转过程、存藏地点、保存现状等,概述主要内容和大意;注释主要是对金石文字中比较陌生的历史地名、人物、事件、帝王年号、生僻字词、掌故习俗、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词等作简明扼要的注释、注音。金石作品收录的基本原则是:凡出土(发现)于武威,或有文献记载的武威金石资料全部收录;籍贯为武威人却不在武威出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碑志,尽量收录;在武威做官任职的名宦而碑志出土于武威以外的,精选收录;当代碑志,只收录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另有“考稽札记卷”108篇,是编著者对武威金石碑刻中的一些综合性、专业性、学术性问题,进行探讨综述,钩玄提要,分类论列,演绎要旨,以增强知识性和可读性,冀求向社会普及金石文化、宣介地域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对新时期金石志书体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武威金石志》共137万字,共收録金石碑刻作品778通(件),其中岩画23组(幅),金文96件,碑石371通,墓志140通,匾额148方,另有图片280多幅。为保持金石文字的真实性,一律采用规范繁体字排版;同时为方便今人阅览,采用横排版式。对原文中的异体字或不规范用字,直接用规范繁体字纠正;对原文中的讹、脱、衍、倒、缺文字,根据能够比照的权威资料进行改正、增删;对重要讹误,进行说明;对缺损字而无法补遗的,则用“□”或“……”号标示。
  
  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武威市委书记柳鹏,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多次了解书稿的编纂情况。武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朝阳,武威市政府副市长费生云提出了工作要求。市凉州文化研究院聚合研究力量,统筹协调,全力推进编纂出版工作。
  
  《武威金石志》的出版,将对拓宽凉州文化研究领域,打造西部文化高地,提升武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发挥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武威汉简集释》出版发行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