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女杰秦良玉(二)

时间:2011-12-21 21:38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石柱县秦良玉的墓碑

石柱县秦良玉的墓碑

秦良玉红装姿色

秦良玉红装姿色

秦良玉穿过的黄缎金绣蟒凤衫

秦良玉穿过的黄缎金绣蟒凤衫

秦良玉穿过的蓝缎绣金凤衫

秦良玉穿过的蓝缎绣金凤衫

    石柱万寿山与秦良玉

    石柱万寿山距县城20多公里,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山势险峻,用于军事易守难攻,又易于演兵屯兵。而在今天又是绝佳的名胜旅游风景区。

    石柱万寿山又叫万寿寨,海拔1400米。这里因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晚年在此筑寨御敌而闻名于世。山上雄壮威武的男石柱就象似在协助秦良玉将军警惕地监视着山下,护卫着山寨的安全;但又不忘却在前寨门外望哨,亭亭玉立的女石柱与男石柱遥遥相对,石柱县也因万寿山的男女石柱而得名。在通往驻马关的崎岖山道上,齐人高的箭竹、树木藤条、杂草枝蔓密难透隙。仅能蛇行移步一人的路的两侧,深不测底,令人望而惊魂,大有身历险境而不自知之状。沿万寿山拾阶直上五百米,就是有名的“驻马关”。万寿寨第一道石寨门上有一副石刻对联,虽被风雨剥蚀,但字迹依稀可见:奇山奇水此间亦有奇杰,寿民寿国随在可为寿征;问额:万寿山。相传是秦良玉所书。山寨门两边亦是万丈刀削绝壁,在古代军事地理位置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勇莫过。穿过第一寨进入第二寨,有当年秦良玉御敌炮台两座,直对“驻马关”,古炮台遗址至今犹存。再向东行约半华里进入内寨为山之绝顶,这里宽敞平坦,曾经是秦良玉的兵营。点将台、练兵场等历历可见。最奇的是在这高山之巅:“清泉四五、甘冽异常”,其中“官井”纵横一丈八尺,至今“百日无雨而不涸”,可供几百人饮用。秦良玉正是看中了这险山奇水,才带领白杆兵在此设寨。

    石柱犹存良玉踪

    秦良玉将军历经四十年戎马生涯,足迹遍及云贵高原、长城内外、长江两岸,率军多次出征,驰骋疆场深得朝廷和百姓爱戴,她逝后葬于石柱县城东15里的回龙山三教寺后,这里曾为秦良玉家庙,家庙周边依山临水,松柏苍郁,气势庄严肃穆。秦良玉的后裔马俊和秦良玉的守陵人秦棋正向我们介绍了陵园及有关秦良玉家族的情况。秦良玉在京勤王回到石柱以后,她一边屯田开矿发展生产,一边整军经武,使民安居乐业。清顺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冬月,清军开始进攻四川,蜀中大乱,而当时“唯秦良玉守护下的石柱安宁”,著名的“鬼城”丰都、“榨菜之乡”涪陵、长江名胜“石宝寨”所在县忠州(今忠县)、长江门户万县(今万州市)等来石柱避难者达数十万人,人们尊秦良玉为“女长城”,真乃为保一方平安。清乾隆三十五年石柱直隶厅抚民同知王萦绪在谒秦夫人墓时慨然赋诗:“惆怅松风谡谡声,肃瞻高冢忆生平,指挥欣仰红裙帅,披靡惊闻白杆兵。鸳袖折冲推长子,龙章宠锡动神京,于今剩有佳城在,衰草苍凉岁几更”。秦良玉墓联这样镌刻:“勤王有明祯巾帼一人饶胆略,袭土服请懿锦袍百代仰官仪”。

    秦良玉陵园占地320多亩,有其家族的墓22所,她的儿子马祥麟,战死于崇祯十四年的襄阳之役,其弟秦民屏天启四年随黔抚王三善死于大方之难。秦良玉兄秦帮屏,孙子马先仁、马佑昭,麾下将官秦怀远、马德音等均葬于此。据传秦良玉之墓共计48座,孰真孰假世人难辨。在重庆博物馆中,现珍藏着秦良玉曾穿过的锦袍两件;一件为蓝缎绣金凤衫,另一件为黄缎金绣蟒凤衫。并收藏有为隆式政权于隆武二年(1646年)铸造颁发给秦良玉的金印:“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实为铜质)。天启二年,熹宗御赐秦良玉“忠义可嘉”匾额曾悬挂在石柱秦良玉大都督府内正殿上。当年的土司府,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改建为太保祠,专门祭礼秦良玉(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曾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所以后人多称她为秦太保)。太保祠原来规模宏大,建筑很多,至今仍存大殿等主要建筑。太保祠楹联载:“汉室将军甲第,明朝都督人家,合门武烈垂千祀,两姓忠良保一方,秩显清宫加太保,军雄白杆拜佥都,地列屏藩官崇宣抚,家传孝友世笃忠贞,绩懋红颜兵强白杆,官居总镇爵列通侯。以女性治军三十年为世界闺帏生色,退寇氛行道数百里保乡帮民族有功”。

    反封建废“妇女出嫁初夜权”

    在石柱西沱镇,隔江遥对的著名长江名胜古迹忠县“石宝寨”中,亦供奉着秦良玉塑像。在她的出生地忠县县城,也曾修有太保祠。秦良玉还是一位反封建的女性。她受袭石柱宣抚司宣抚使后,为了维护当地未婚女子的切身利益,废除了当地土司家族世袭的妇女出嫁初夜权归土司所占有的、摧残人性的封建残余陋习。

    一日,秦良玉从廊前走过,忽闻房内传出女子悲痛的哭声,她驻足询问身边的人:“屋内何人在哭?”随从面带难色,语塞吞吐,又不得不如实说来:“屋内姑娘明日新婚待嫁,按世袭俗成,今夜须由土司之弟受用初夜权,以图吉瑞,所以……”。秦良玉听罢,紧蹙眉头,沉吟良久后,找到夫弟向他坦陈肺腑之言,望能晓明大义,进而终止千年陋习。听到此消息,不仅该新婚夫妻二人感激涕零,百乡邻里男女百姓惊悉此举无不为之感动,感其恩戴其德,广为传颂秦良玉的惠泽。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女性,其果敢的勇气,真是可敬可佩。

    解放后,郭沫若同志在为四川宜宾赵一曼烈士纪念馆题诗时,写有这样的诗句: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记忆女先锋。郭老于1962年7月还写过一篇题为《关于秦良玉的问题》的文章,刊于《四川日报》。文中再次写道:“要称秦良玉为‘巾帼英雄’,似乎也还不算的怎么过分”。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谁知草檄有金音

    中国现代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生前曾得到一方石柱金音石砚而爱不释手,赞赏有加。1944年,郭沫若在《咏秦良玉》诗中留下了“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的美句。先生所咏的金音即金音石砚;他在诗文中注释:石柱县有金音石,可制石砚,传说秦良玉草檄用之。金音石砚其色墨而泽,细腻如玉,质地坚韧,虽精雕细刻不碎不裂;轻轻敲击,则发出爽心悦耳之金属声,故有金音石的美名。以金音石为砚,墨汁细而不腻,书写流畅,不用时则盖之,墨汁经宿不干。如果放的时间过长,墨汁干了,可连呵热气,则甘露顿生,即可润笔而书,与初时汁质不差分毫。因此,在明清年代就享有了盛名。凡外来诗人墨客、学者名流,无不以得金音宝砚为幸,更因为此砚与端、歙、洮、澄泥砚放在一起也并不逊色,乃称世上珍品。还因为石柱金音石大都蕴藏在偏远且交通不便的山涧之中,尤其又在溪流河床水底,开采起来十分困难。倘若开采成型,再制成石砚,能以传出面市的也就微乎其微了。石柱人用金音石制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984年,石柱金音石砚在美国旧金山文具博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因此,当地政府在这一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也引起了高度重视。这金音石砚的盛名可能也得誉为秦良玉曾用之而声名远播吧。

    在这里,我们尤值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南宾县(今石柱县),修筑了一条精巧的护城河——玉带河,玉带河上的桥梁称之为玉带桥。玉带河将石柱县分为两个部分,河水穿县城而过,石柱古八景之一有“宾流玉带”之称。而我们曾在本文前面章节做了详尽描述的万寿山,也是石柱八景之一,这两处地名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在北京城的西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及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我们没有考证,这两座万寿山和两条玉带河及桥,不知是地名称谓上的巧合,还是人为相互借喻或别的原因,从我们在石柱采访查阅的历史资料来看,显然石柱的万寿山、玉带河、玉带桥名在北京的万寿山和玉带河之前。我们想来,会不会和明末上京勤王的秦良玉有某种联系?或是名出有因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巾帼女杰秦良玉(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