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咪山是道教圣地。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民间传说明永乐年间金花仙姑(俗称金花娘娘)在吧咪山羽化成仙后,灵感四方,信众纷纷募捐修建道观庙宇,供奉金花仙姑神像,举行各种庙会活动,吧咪山遂成为陇上名山。
农历四月初八,在吧咪山传统民俗节日期间,记者应邀采访,了解了名闻甘肃的金花仙姑的传奇身世,并结缘了因金花仙姑而兴起的诸多庙观建筑及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金花仙姑的传奇身世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金花仙姑降生于兰州井儿街。其父金应龙,祖籍苑川河畔的榆中县金家崖村,后在井儿街教场关租地耕田,遂移居。“其母方氏,为上界仙普玉女降凡,夜梦吞日月,金光闪耀,遂身怀有孕,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临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又名天姑,为观音菩萨降世救民”。
根据《皋兰县志》遗碑记述:金花3岁时,即端庄聪慧,不荤不帛,尽显仙风秀骨。4岁始捻麻纺线,孝敬父母,好读经文。年将及笄,父母将金花许配兰州南山大马莲滩王家庄华岭子村庶民王尕福子,后人称尕福爷,金花执意不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金花刚满17岁。六礼既成,迎亲到期。金花心愿已定,于当夜亥 时,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线,将线头系在灶龛,便飞身出门,离家西去。金花出兰州西稍门,去下西园与舅舅道别,便直上晏家坪稍事休息。后途经摸石湾、泉神庙,在神树岘稍歇。次日晨,父母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便四处觅寻。其母追至晏家坪,不见金花身影,心中茫然,骂声“小冤家”,便从原路返回(晏家坪原名“冤家坪”,源于此,后改名“晏家坪”)。后见金花所纺麻线垂空,下系灶间,即着其兄天元依线追寻。当金花行至大岭山今永靖县神树岘时,被哥哥追至,劝妹一 同归家。此时金花对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渡众生脱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哥哥虽不相信妹妹的话,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当面显个灵验。”金花遂将手拿火棍插于道旁巨石之上,只见火棍瞬间生枝吐叶,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惊奇不知所措,知道一时难以携妹回家,只好忍痛长叹而归。兄妹分手,金花继续西行。又经蒲家沟、小干沟梁、格水岭、歇马殿、黑山顶,直达浪头山。
吧咪山的庙宇建设
金花登高俯视,只见吧咪山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是年农历四月初八,金花走到红石湾槽时,被山下名为戴和尚的一位高僧所见。这位高僧为了助金花早日登入仙界,急忙向金花所站立的山头登去。不料被金花察觉,便急转身由原路折回。和尚追至黑山顶,突然不见了金花的踪影。就在这转眼即逝的瞬间,金花已进入吧咪山无影洞中,羽化成仙。
戴和尚追至吧咪山顶不见金花,只好从原路返回,后得知仙姑已成正果,遂告知乡民。因金花仙姑处处显灵,逐瘟驱魔,祈雨除旱,有感即通,乡民便在吧咪山兴修庙宇,雕塑神像,长年供奉。
吧咪山的庙宇建设,是从金花仙姑羽化成仙起始,随着信众的扩展而壮大。吧咪山的金花菩萨庙宇,主要有吧咪山池庙建筑群和塔什堡总庙建筑群。
吧咪山池庙,位于吧咪山主峰脚下,坐东北朝西南,背靠主峰黑山顶。
主峰山脉由高向低渐次向池庙左右两侧延伸,形成合围之势。池庙正好坐落在簸箕状三面合围的一片谷地上,左侧由东池岘向下延伸至狮山为屏障,右侧由西池岘向下延伸至象山为屏障,在池庙正前方沟口正好形成门户,故有“左狮右象把门”之说。
吧咪山池庙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时修建池庙1间,绘画金花菩萨神帧一幅。由于金花仙姑的灵感,在信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朝拜者日渐增多。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吧咪山池庙扩建金花菩萨大殿3间,泥塑神像供信众敬奉。
光绪七年(1881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旨敕建灵感神祠,并自捐俸银500两,募集白银5000两,重建池庙l间、大殿3间。左宗棠亲笔书写“敕建灵感神祠”铜匾一块。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