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甘肃本土的许多风流人物被遗忘或忽略了。
他们曾是一个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作为本土文化中一份厚实的精神遗产,无论以哪一个时代的标准,他们都不应该被遗忘或忽略。
历史辉煌
去年,在浙江的德清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省作协副主席马步升“发现”了奉祀甘肃人刘锜的刘官庙。
占地几十亩、保护完好的刘官庙,让见过世面的马步升也不免惊叹。不过更让他惊叹的是“刘锜,甘肃静宁人”这几个刘锜塑像下的介绍性文字。
“刘锜是比岳飞成名都早的宋朝著名的抗金名将,据史书记载,刘锜晓兵法与风水五行之术,年纪很轻的时候,就随其父四处出征,尤其擅长射箭,关于刘锜的擅射有不少传奇性的故事,说有一次军营衙门的水斛满了,刘锜以箭射之,拔箭后水漏出,又以一箭射中漏洞堵住了水,足见其箭法之精奇。”
宋徽宗年间,刘锜在高俅推荐下被特授阁门祗侯。宋高宗时他被任命为岷州知州、陇右都护。史料载,刘锜在和西夏的战争中多次获胜,西夏人小孩啼哭,父母用“刘都护来!”吓唬,可以止啼。宋金议和被撕毁后,刘锜先后在顺昌和柘皋与金兀术的大军对决。
战功卓著的刘锜死后被尊为神,在沿海一带受到人们的膜拜景仰。
不仅仅在德清县,马步升说,即使在浙江的一些小镇,当地对像这样的历史名人的保护都是很重视的。“在德清县的一个镇,当地有关部门连茅盾先生和鉴湖女侠秋瑾曾落过脚的几间瓦房都做了保护。”
和刘锜相比,南北朝时期的甘肃武威籍人阴铿,现在的人,除了学者们已鲜有人知了。
“阴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说是他确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马步升对这位南北朝时代陈朝文学家的评价十分高。
《陈书·列传第二十八》说,阴氏家族是当时的官宦世家,阴铿的父亲曾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阴铿年少聪慧,五岁时就能诵诗赋。长大后更饱览史传,专工五言诗,在当时深具名气。坊间传说,天嘉年间陈文帝宴聚群臣,赋诗作乐。席间阴铿被引见于文帝,文帝命其为新落成的安乐宫作赋。阴铿奉令作赋,顷刻写就,深为帝所赞赏。
阴铿的诗歌艺术,对唐代诗人产生过良好而重大的影响,广为流传的“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无疑就是最好的注脚。“阴铿在创作新体诗的实践中,致力于斟音酌句,追求辞精意切。声律、对仗等技巧在他手中日臻熟练,不少作品初步具备了五言律诗的规模。在他现存的三十多首诗中,五言八句的格式,占了近半数。这些作品可算是新体诗向近体诗演进过程中的过渡作品。可以说,阴铿的创作实践,无疑推动了齐梁新体诗向唐人近代诗的转化。”马步升说。
遗憾的是,阴铿“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武帝南迁,至南平(今属湖南省)”,一生未到故籍武威,也未有吟咏家乡的诗歌佳作,这既是诗人的遗憾,也是甘肃本土文化的遗憾。
生于中唐时期的李益在甘肃凉州长到16岁时,因家乡遭遇战事而举家迁往洛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唐朝小诗的丛书,《李益诗注》赫然在列,其他的还有王昌龄、崔颢等。《李益诗注》也是后来人进行唐诗宋词鉴赏的必选参考书目。”马步升上小学的时候就背诵过李益的诗,这缘于他的老师对李益的热爱,他说自唐至民国,在诗歌史上,李益都是备受学人推崇的大家之一。“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自唐玄宗开元之后,七言绝句以李益为第一。唐代宗大历年间左右形成了一个有十位著名诗人的‘大历十才子’,被视为成就高于‘十才子’的李益没有在列,有观点认为若将李益列入其中,某种程度上是对他的一种贬低。”
像李益这样显赫的甘肃籍大家,如今也仅仅只是存于历史书籍中的“历史”而已。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