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湖罗布泊

时间:2012-04-05 16:57来源:鑫报 作者:陈自仁 点击: 载入中...

面目狰狞的胡杨树


神奇的雅丹地貌


游荡于沙海的野骆驼


在900千米高空拍拍摄下的罗布泊像是一只巨大的耳朵
 

  新疆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东,有一片已经干涸的湖泊洼地。这片洼地中,分布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浩浩淼淼的沙漠,奇形怪状的风蚀残丘,还有白花花的盐砂地。这就是神秘的罗布泊。

  罗布泊,被地理学家们称为“罗布泊洼地”。它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东径88°至92°、北纬39°30′至41°之间,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这里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欧亚大陆腹地,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极端干燥,年平均降水量17毫米至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每年的2至6月,为罗布泊洼地的风季。一到这个季节,平均3至5天就有一场大风。整个夏季,罗布泊的白天热得像火炉,最高气温达40℃至50℃,地面温度有时高达70℃以上。

  罗布泊的自然环境恶劣得吓人。进入罗布泊的人,只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活着回来。多少年来,无数勇敢者进入罗布泊,结果走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他们或葬身茫茫戈壁,留下几根白骨;或消失在浩瀚的沙海,像在空气中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连一根白骨都找不到。所以,有人把罗布泊称为“死亡之湖”,把罗布泊探险称为“死亡之旅”。

  古人眼中的罗布泊在中国远古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就能找到罗布泊的身影。传说4000多年前,远古的氏族部落首领轩辕氏,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后,曾“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罗布泊位于昆仑山东北部。从罗布泊地理演变的历史推测,那时的罗布泊,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已有大量的人类活动。因此,轩辕氏巡游四海,登昆仑山,想是到过罗布泊。后来,大约3000多年前,周穆王西征昆仑山,拜见西王母后东归故里。当时,他走的路线,就是沿昆仑山经罗布泊,再回到内地。可以想见,那时的罗布泊洼地,已是东西要道的必经之路。周穆王路过罗布泊,自然要在罗布泊停留。

  先秦时,罗布泊名为“     泽”。那时候,罗布泊的名气已经很大,成书于先秦的《山海经》中,对罗布泊有多处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说:“不周之山……东望     泽,河水之所以潜也。”“不周山”即昆仑山,“河水”即黄河。站在昆仑山上,向东可以看到罗布泊。那时候,古人认为,罗布泊和黄河是一个水系;罗布泊则是黄河之源。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罗布泊为“盐泽”;在《汉书》中,则称罗布泊为“蒲昌海”。《汉书·西城传》中写道:“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余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这里,不仅说罗布泊同黄河是一个水系,而且说罗布泊之水潜入地下,从甘肃西南的积石山处冒了出来,成为黄河。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统治者开始在罗布泊地区驻兵屯田,进行开发。魏晋以后,随着水系的变迁,罗布泊地区环境恶化,对罗布泊的开发才告终止。

  “大耳朵”之谜长期以来,罗布泊是个什么样子,一直众说纷纭。19世纪,一些外国探险家多次进入罗布泊,对罗布泊作出了各种令人生畏又互相矛盾的描述。20世纪前半叶,人们为了弄清罗布泊的本来面目,又多次深入罗布泊进行考察。如1930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由鲁克沁穿库鲁克塔格山,沿孔雀河下游到达罗布泊北岸。这次考察,他在罗布泊北岸一个三面环水的洲地上发现了一个烽燧遗址,并取名为“土垠”;1934年,中国地理学家陈宗器随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年-1952年,瑞典探险家,曾多次深入中国新疆、内蒙、西藏等地探险考察)由塔里木河乘小舟进入罗布泊。他在罗布泊进行了深入考察,并绘制了地图。他在地图上标明,罗布泊东西长600里,南北宽250里,面积9500平方公里,湖面如葫芦形,与前人对罗布泊的描述大不相同。几次考察,围绕罗布泊的疑团更多。在众多的疑团中,最令人费解的是罗布泊“游移”之谜。

  罗布泊“游移说”,缘于一个名叫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俄国军官。

  普尔热瓦尔斯基出生一个退役军官家庭,喜欢旅游探险。普尔热瓦尔斯基陆军大学毕业后,在华沙士官学校任教。他不安心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探险机会。1876年,他到塔里木河下游探险考察,根据清朝政府实测地图,去寻找罗布泊。结果,他在地图上的罗布泊南约1°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淡水湖。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罗布泊,清朝政府的罗布泊地图是错误的。一些学者纷纷肯定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发现,甚至认为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这一发现,是“重大地理发现”。

  年,斯文·赫定沿孔雀河考察时,在一个废墟附近,发现了一个洼地。经过测量,他发现这个洼地比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的“罗布泊”还要低。由此,他认为中国清朝政府的地图没有错,这片洼地就是历史上的罗布泊,并且得出了罗布泊在南北两个洼地之间游移的结论。经过进一步推算,他认为罗布泊在南北两个洼地之间游移,大约1500年一个周期。

  此后,一些外国探险家到罗布泊考察,均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罗布泊“游移”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陈宗器到罗布泊考察后,提出了罗布泊是一个“交替湖”的观点,实际上也肯定了“游移说”。罗布泊“游移说”,逐渐被许多学者所接受,甚至写进教材,一度进入了中国出版的《辞海》。

  年,美国地球资源卫星从太空发回了罗布泊的照片,人们惊讶地发现,罗布泊酷似人的一只“大耳朵”,有耳轮、耳垂、耳孔。根据测算,这只大耳朵占地约5000平方公里。从照片上看,罗布泊中没有水,已经干涸了。

  罗布泊不是一个游移的湖吗,怎么会变成一只大耳朵呢?应该说,从离地球900千米的高空看到了罗布泊,是罗布泊的全貌;罗布泊中的水干涸了,也是事实。

  原来,罗布泊洼地十分平坦,即使有水时,水也很浅。1876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在罗布泊考察时,罗布泊的水深只有1米至1.5米。由于湖水很浅,水多时水面往往很大。罗布泊的水源,主要来自孔雀河和塔里木河。随着这两条河水径流量的变化,罗布湖面的面积和形状,就会发生大的变化。据实地勘测,20世纪30年代,罗布泊湖面略成葫芦形,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40年代初,湖面呈不规则的圆形,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到了50年代,湖面出现了大范围的收缩。由于罗布泊的湖面经常出现大的变化,罗布泊的位置变得很不确定。正是罗布泊位置的伸缩性变化,迷惑了一些探险家的双眼,导致了罗布泊“游移说”就产生。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塔里木河下游建了几座水库,在孔雀河上修了几座水坝。这些水库和水坝的修建,截留了罗布泊的水源,罗布泊洼地的来水越来越少,罗布泊终于走上了干涸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拦截了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上游的全部径流,罗布泊没有了水源,于是完全干涸了。卫星像片上的“大耳朵”,就是干涸的罗布泊湖盆。

  那么,这只“大耳朵”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那耳轮、耳垂、耳孔,是罗布泊水面不断收缩后形成的。罗布泊地势东高西低,没有排泄口,完全是一个封闭的洼地。来水每减少一次,罗布泊湖面由东向西呈同心圆收缩一次;每收缩一次,就会留下一道明暗相间的波状湖滨线。这湖滨线,就是一道道“耳轮线”。“耳轮线”在罗部泊的北部最多,即“大耳朵”的上部,共有8道,看起来十分壮观。至于“耳孔”,则是罗布泊最后干涸的部分,据测量,“耳孔”的面积约450平方公里。

  神奇的雅丹地貌在罗布泊洼地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雅丹地貌的壮丽、雄浑、怪异和神奇,不亲临其境,无法领略。任何一个人,进入罗布泊雅丹地貌,要想用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感到自己词汇的贫乏。

  有的雅丹地貌,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一望无垠的雅丹之中,土丘耸立,千沟万壑,阴森恐怖。如果一个人走在土丘与沟壑之间,周围万籁俱寂,眼前千回万转,脚下细沙绵绵,头顶尘土纷纷,无不感到毛骨悚然。如果几个人进入雅丹地貌,有时,同行人沟壑之隔,土丘相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同行人就在身边,又像觉得远在天边,相见时难;有时,同行人远隔千壑,听声音,又像近在眼前。据说,古代打仗,有时上万人进入雅丹地貌,只闻尘土扬,不见旗帜飘,仿佛军万马陷入了地下,场面恐怖吓人。

  有的雅丹地貌,如一座现代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城市中,有的地方,高楼密集,一座座巍然屹立;有的地方如贫民小区,危楼千奇百怪,鳞次栉比;有的地方如街心公园,似有奇石假山、小桥流水;有的地方,又像笔直的大街,街道上车辆、行人,依稀可见,人声、车鸣声,隐约可闻。

  有的雅丹地貌,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上,近处是军舰编队,蔚为大观;远处是白浪汹涌,层层叠叠;再远处,蓝天下,仿佛有白帆点点,悠悠远去。

  有的雅丹地貌,如传说中的仙境,琼台楼阁,飞檐陡壁,处处可见。更奇的是,造型各异的土包、土堆、土坎、土山,给人无限的遐想。在这里,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看到仙女起舞的场面,看到王母祝寿的场面,还能看到百兽戏嬉的场面。

  不同的时间进入不同的雅丹地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初升时,你登高远眺,点点朝霞抹在雅丹群的高处,金光四射,气象万千,让人心花怒放。

  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幢幢,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傍晚走进雅丹地貌,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清风习习,头顶霞光灿烂,给人一种难得的美的享受。

  在众多的雅丹地貌群中,最为壮观的是白龙堆雅丹群和三陇沙雅丹群。

  白龙堆雅丹群位于罗布泊东北部,东西宽约20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白龙堆雅丹群是在灰白色沙泥夹石膏层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的雅丹群大都是长条形的土丘,一般高10米以上,最高的达20米;长200米以上,最长的达500米。

  这里的沙土,含有大量的石膏层,有的灰中夹白,有的黄中夹白,一座座土丘蜿蜒而去,气势磅礴,从远处看,如一条条白色巨龙,匍匐在地,有的像在静卧低吟,有的像在摇头摆尾,似要冲天而起。

  罗布泊地区的三陇沙雅丹群,位于丝绸之路古道上。这一处雅丹群,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要由20米至30米高、200米至300米长的土丘组成。这里的雅丹群,大都由浅棕色泥岩和沙岩混合而成。高大的雅丹群,座落在茫茫的沙海中,从远处看,有的如排列整齐的舰队,有的如错落有致的城堡,气势灰宏,一望无际。最奇特的是,三陇沙雅丹群中间,几乎都是流沙。那流沙,如一条条奔腾的小溪,波浪起伏,滚滚而去。有人认为,三陇沙雅丹群中间的流沙,就是《西游记》描写的流沙河原型。严格地说,流沙河不是真正的“河”,而是流沙组成的“河”。从《大唐西或记》中看,玄奘西天取经回国途中,曾路过罗布泊地区。早于玄奘西行的晋代法显和尚,也路过罗布泊地区。后来,他写了《佛国记》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对三陇沙雅丹群之间的流沙河,作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也许是《佛国记》带来的影响,三陇沙雅丹群在历史上一度非常有名。

  雅丹地貌,其实是一种风、水侵蚀后形成的奇特地貌。远古时期的罗布泊地区,水草丰美,水面很大。四面八方的来水,给罗布泊洼地留下了大面积的沉积物。这些湖底沉积物中,结构十分复杂,有细沙层、泥岩层,还有石膏层。其中有的沉积物十分松软,有的沉积物则非常坚硬。后来,湖面大面积退缩,水草不再,留下了光秃秃的湖底。再后来,风和雨在这里肆虐,年复一年,那些松软处的泥沙,随风而去,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组成部分,那些坚硬的泥土沙岩,则被雕刻成光怪陆离的雅丹群。

  生命的壮歌在罗布泊,最美的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茫茫沙海的瑰丽景色。

  不错,罗布泊的沙海,确实很美。今天的罗布泊,是被沙海包围着的一块洼地。罗布泊的沙漠,不说它的类型多样,也不说它的广袤无垠,只说它的外形,就让人惊诧不已。不同风向的大风,给罗布泊沙漠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外形。有的沙漠,如一块望不到边的绸缎,绸纹起伏,飘逸而去;有的沙漠,如滔滔海浪,起伏有序,蜿蜒千里;有的沙漠,如一支支巨大的羽毛,花纹美丽,排列整齐……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奇景,在罗布泊,更是别样景致,让人一睹难忘。

  沙漠地带常见的幻景——海市蜃楼,在罗布泊更是一绝。海市蜃楼见于夏季。它是由于近地层气温和远地层气温的差异,通过光线的折射,使远处的景物出现在近处的一种迷幻景象。海市蜃楼常出现在不远处的沙漠边缘,有时候是湖水、村庄、树木;有时候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水边,有一栋栋高楼大厦;有时候是湖水清清,牛羊成群……试想,一个人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疲惫干渴之极的时候,看到如此美景,会是什么心情呢?据说,很多进入罗布泊沙漠的人,在绝望之际,看到如此幻景,惊喜异常,发疯般地向幻景奔去,最后精疲力竭,葬身在沙海之中。

  但是,在罗布泊,最美的事物并不是这些。在这里,浩瀚的沙海也罢,海市蜃楼也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罢,要说美,同那难得一见的自然生命相比,就逊色多了。生命在罗布泊是多么珍贵,生命之花开放在罗布泊是多么美丽!今天的罗布泊洼地,也有一些动植物生命,顽强地生存、繁衍,谱写着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年5月,斯文·赫定一行来到罗布泊时,这里还是生命的乐园。他深情地写道:“此时在湖上我真感到如临仙境,这里没有船来过,仍然是一片死水。水面像镜子一样,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水玩耍,鱼鸥和其他水鸟警觉地叫着。环顾四周,东南面出现了海市蜃楼,一排黑影徘徊在地平线上,那显然是半岛的丘陵——这和沙漠中的景观相同。西南面的天空十分晴朗,天空和水面在远处融为一体,像海面一样。”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罗布泊中抓到了鱼。有的鱼特别大,长达1米以上。晚上,他们把抓来的鱼烤了吃,鱼肉洁白如雪,可惜食之无味。此外,他们还发现了鹭鹚。不过,这里的鹭鹚叫起来声嘶力竭,非常难听。

  年6月初,中国科学家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来到罗布泊湖心区。这时候,湖水早已干涸,不过,他们还是发现了水鸭遗骸和老鹰、马、羊等家畜的遗骨。1981年6月,新疆科学院的一支考察队在湖区还发现了20多只羽毛上包裹着沙子的死鸭。一些探险队员在罗布庄以西的沙山上,还发现了一只干死的白天鹅。这只白天鹅,身无伤痕。探险队员推测,它是迷失方向,误入罗布泊沙漠,飞了十几天后找不到水,精疲力竭后,从空中坠落而死。这些发现,并非死亡的发现;相反,它给人提供了一种生命的信息。

  年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对罗布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动植物考察,结果发现植物36种,动物127种。动物中,有两栖类,也有爬行类,还有大量的鸟类。所有这些动植物中,最值得大写特写的是胡杨和野骆驼。

  胡杨被称为大漠“英雄树”。大漠人对胡杨的形容是:它活着,1000年不死;它死后,1000年不倒;它倒后,1000年不朽。事实也正是这样。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戈壁中,有时你会看到枯死的胡杨树,枝叶全无,甚至树皮脱落殆尽,它仍年复一年地屹立在荒原上,任凭狂风呼啸,飞石走沙,依旧岿然不动。

  从考古得到的资料看,昔日的罗布泊洼地,特别是紧靠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生长着大片的胡杨。今天的罗布泊,虽然已经见不到活着的胡杨,但在曾给罗布泊提供水源的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河床上,仍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那胡杨树密密匝匝,婆婆娑娑,也许就是昔日罗布泊的真实写照。

  野骆驼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动物保护名册上,野骆驼被列为V级(即易危种)保护动物。据统计,全世界有野骆驼约2000峰,其中罗布泊有300余峰,是名符其实的野骆驼活动中心。

  失踪的汗血马历史上的罗布泊地区,有不少水草丰美、绿树成荫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中,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19世纪下半叶,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罗布泊南面的一块绿洲上,发现一群马在水边戏嬉。这里荒无人烟,怎么会有马群呢?他感到奇怪,于是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

  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这群马长相奇特,一匹匹胸宽腿长,耳如削竹,双目炯炯有神,皮毛闪着缎子般的光泽。身为军官的普尔热瓦尔斯基认定,这是一群世界罕见的宝马。他决定捉一只宝马,驯服后作为座骑。可是,这是一群野马,一匹匹强悍勇猛,机敏异常,普尔热瓦尔斯基想尽了办法,也没有捉到一匹。最后,他下令开枪,让随从打死了两匹野马。野马被治成标本,运到俄国展出,引起巨大反响,被俄国人命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基马”。

  后来,一些专家对罗布泊野马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群神秘的野马,是早已失踪的“汗血马”的后代。

  史载,西汉时期,西域的大宛国盛产“汗血马”。“汗血马”反应机敏,速度极快,是一种难得的宝马,被大宛国视为国宝。这种马,因流出的汗水像血一样鲜红鲜红,所以被人们称为“汗血马”。

  “汗血马”的诞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大宛国有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片绿洲奇美,引起了天马的注意,于是常有天马来这里栖息玩耍。天马双肋生双翼,可奔可飞,在大宛国引起了轰动,大家都相捉一匹天马自用。可是,天马急奔如飞,一飞冲天,无人能够捉住。

  一天,一位非常聪明的大宛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买了几匹漂亮的母马,悄悄放入那片绿洲,让母与天马日日相处。过了不久,母马纷纷怀孕,后来产下马驹。这些马驹,就是天马的后代,也就是“汗血马”。

  后来,“汗血马”的故事传遍西或,传到了西汉王朝。当时的西汉王朝,正与西域霸主匈奴打仗。此时的匈奴,正处于发展的兴盛时期,骑兵强悍,英勇善战。而西汉王朝步兵多,骑兵少,又是远距离征战,部队行动迟缓,在战斗中常处于被动局面。为了扭转不利战局,西汉王朝从内地调集大量马匹到边关,可是,这些马匹不适应大漠戈壁作战。它们不仅速度慢,耐力也不足,转战途中,常常成批倒毙。

  汉武帝听说“汗血马”的故事后,立即派使节来到大宛国,高价求购“汗血马”。当时的大宛国国王,以为有“汗血马”,就可以雄视天下,当即拒绝了汉武帝的要求,并把汉使驱逐出境。

  汉武帝闻讯大怒,派李广利将军率10万大军征讨大宛国。李广利将军是有名的征西大将,有西域作战的丰富经验。很快,他率兵将大宛国都城包围,猛攻猛打。大宛国人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残酷,持续了将近一年,最后,城内弹尽粮绝,大宛国的贵族杀了国王,打开城门,向李广利投降,并献上了上等“汗血马”数十匹,中等“汗血马”3000多匹。李广利带着“汗血马”,凯旋而归,由大宛来到敦煌。

  汉武帝得到李广利战胜的消息,十分高兴。他下旨征西部队,从楼兰到敦煌一带设置专门机构,繁育“汗血马”。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驯养,西汉王朝在西域的驻军中,有了一支拥有十多万匹战马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在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在巩固西域边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广利将军缴获了大量的“汗血马”。应该说,“汗血马”作为一种罕见的良种马,理应一代接一代地繁衍下来,越来越多。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汉代以后,真正的“汗血马”不见了。那些纯正的“汗血马”,是神秘地死亡了,还是品种严重退化了?史书上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汗血马”的后代,突然在罗布泊出现,让人们惊喜异常。继普尔热瓦尔斯基之后,一些探险家来到罗布泊,多次寻找“汗血马”的后代,结果无功而返。普尔热瓦尔斯基见过的那个野马群,神秘地失踪了。20世纪80年代,彭加木率领的综合考察队来到罗布泊时,不仅野马群不见影踪,就连普尔热瓦尔斯基看到过的那块绿洲,也已成为白茫茫的荒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罗布泊-阿尔金山丝绸之路古道考察纪行
  • 楼兰罗布泊曾出土毡帽 属于新石器时代物品
  • 揭开罗布泊的三大谜团
  • “向阳之湖”那一弯忧伤的蓝波
  • 死亡之海生命线:阿和沙漠公路
  • 死亡之海生命线阿和沙漠公路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