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遭严重破坏,仅存五代第261,宋代第55窟,西夏第246数窟彩塑。塑像题材与风格承唐代之余绪,但已缺乏唐塑之神韵。第55窟主像塑弥勒佛像三身,表现"弥勒三会",西夏第491窟塑供养天女,都是新题材。
(三)壁画
1、五代、宋时期仍以大幅经变为主,题材内容大都一如前代,随着洞窟规模扩大,有的洞窟经变规模之大,入画内容之多,超过前代。第220窟后唐绘新样文殊、第76窟宋代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八大灵塔变等,都是新题材。但经变种类数量渐趋减少,画面格式化现象日益严重,画面榜题增多,几乎每个画面的内容,均插以墨书榜题,借助榜题文字,说明所绘内容。至西夏、元时期,大部分传统题材经变的种类进一步减少,有的已绝迹,画面更趋格式化。受中原两宋画风之影响,榆林窟第2、3、29窟所绘水月观音、文殊变、普贤变,无论人物造型、山石云气,线描赋色、结构布局、意境神韵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与此同时受藏传密教艺术的影响,曼陀罗、五方佛、明王、金刚等藏传佛教题材增多。出现藏密绘画艺术的新因素、新技法。
2、佛教东传故事画 五代、宋、西夏时期进一步发展,共有40多个洞窟绘画。瑞像画以单幅大画绘于洞窟前室通向主室的甬道顶部,如莫高窟第98、454窟牛头山瑞像及大型圣迹图。还出现经变式故事画,与其它经变同绘于一壁,如五代莫高窟第72窟的大型刘萨诃和尚因缘变相图,组合30多个内容,描述了北魏圣僧刘萨诃一生的神异事迹,又如五代第61窟五台山化现图,为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圣迹图。以五峰为主体,组合五台山数百里内灵异化现,佛教圣迹及城市关隘、店铺、道路共一百九十余处于一壁,自上而下描绘了天界、神和人交接界、人间现实世界,是一幅独特的以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地图,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也是一幅难得的山水画。
3、尊像画 五代、宋时期出现了大幅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八大龙王、毗沙门天王赴哪叱会等护法题材,宋、西夏时期大型供养菩萨行列,十六罗汉图。
4、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 数量虽不多,却都是鸿篇巨制,绘于五代、宋一些大型洞窟壁面下部,以大面积连屏表现。
5、供养人画像 五代、宋时期数量进一步增加,形象更为高大。曹氏归义军政权一门五代及其姻亲、显官、属吏,还有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王后,甘州回鹘公主,均与入壁。如五代第98窟供养人像达160多身,组成宏大的队伍,显赫其身份,于阗国王像高达2.92米。至西夏、元时期,出现了党项羌、回鹘族、蒙古族供养人像,有国师、贵族、官员,体格魁梧,身材高大,身着不同民族的服饰。
6、图案艺术已趋式微 纹样过于规整和程序化。五代图案继承唐代余风,多绘团龙藻井,井心莲花中多绘团龙,井外多卷草纹,回纹边饰。宋与西夏浮塑施金的团龙藻井,有一龙、二龙、四龙、五龙。还有团花藻井,花中画交杵和法轮,井外边饰以回纹、卷草纹、白珠纹为主,元代除沿袭西夏遗风,还有井心绘六字真言,大日如来等,图案艺术也反映了世俗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以及藏传密教的影响。
五代至宋初,即曹氏政权前期的壁画艺术,犹存唐代余风。山水画、故事画、肖像画,巨幅壁画有独特成就,在画院画师或画行画匠的带领下,使公式化的经变形成了统一风格。壁画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有变化,但失之粗糙简率。至宋代,即曹氏政权后期,经变内容更趋贫乏空洞,人物神情呆板,千篇一律,色彩单调贫乏,线条柔弱无力,缺乏艺术生命力。
西夏壁画初期,继承曹氏画院规范,后来在进一步汉化基础上,产生了兼有中原风格和党项民族特征的人物造型。
元代艺术为迥异的两种风格,一种以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第61窟炽盛光佛为代表,采用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等多种线描造型,设色清淡典雅,这是中原传入的汉密风格;另一种以莫高窟第465窟萨迦派壁画为代表,人物形象有印度、尼泊尔人特征,铁线描挺拔秀劲,色彩多用青、白、绿等色,敷色厚重,这种线描和色彩并重、神秘、怖畏、冷艳的风格,来自藏传密教。
四、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大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但佛国世界的创造,与现实生活发生密切关系,要摄取现实生活为素材,佛国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历经一千年创造的敦煌石窟艺术,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一千年古代社会的生活,展示了一千年内涵丰富的文化。所以敦煌石窟不仅是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而且也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宝库。我们从历史、艺术、科技三个方面简述敦煌石窟的珍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供养人像和题记,生动、丰富、真实地提供了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使我们了解了与敦煌历史、敦煌石窟营建史有密切关系的阴、索、李、翟、张、曹等各世家大族的史事,他们相互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与周围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复杂关系,他们营造敦煌石窟的史实。都是研究张、曹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历史的珍贵资料。还使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拓拔鲜卑、吐蕃、吐谷浑、回鹘、党羌、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在敦煌的活动,各民族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他们的文化艺术;反映了唐代的仪卫制度、奴婢制度、吐蕃官制、归义军政权的管制等。
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如农牧业方面,有耕作、收获、捕渔、家畜饲养、狩猎。庄园收获图和寺院收获图,告诉了我们唐代"庄园"与"寺院"经济的消息。手工业方面有锻铁、酿酒、制陶、纺线、织褐、皮匠、制鞋、画匠、伎匠、塑匠、纸匠、木匠、石匠、打窟人、金银匠、弓匠、踏碓师。商业方面有屠房、肉坊、酒肆、旅店、金银行、木行、弓行等。据藏经洞文献记载,称"匠"者共有二十余种。将壁画与藏经洞文献结合研究,可反映出古代敦煌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面貌。
法华经变、涅盘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过往胡商、汉贾必经之地,也是从事丝绸贸易与中转之地。壁画中描绘了中原与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相望于道的景象。如北周第296窟福田经变,一边是高鼻深目的胡商,牵着载有货物的骆驼,另一边是骑马的中国商人,赶着满载货物的毛驴,相遇在桥上。同时也透出了古丝绸之路经商贸易的艰难险阻的消息。如隋代第420窟法华经变,商队赶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和毛驴,路遇大批武装的强盗,商队的财货被抢劫一空;唐代第45窟观音经变,一群胡商赶着毛驴,载着丝绸在山谷中遇到了强盗。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