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像孔子、孟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还有许多学者如荀子、庄子、老子、韩非子等,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祭酒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重要的宴会或祭典时,由荀子出面代表行祭酒的礼节(所以现在形容各行各业中有领导地位的人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眼看次次都是荀子当祭酒,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是个有骨气的人,不愿再留下去,就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荀子年纪大了,不想再过飘泊的生活,便答应了这行政职务。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说:“商汤以亳为根据地,周武王以鄗起家,都不过拥有百里之地,结果统一天下。现在你给荀子一百里地,他又是天下有名的贤人,你不怕吗?”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荀子也懒得去解释,拖着蹒跚的步伐又上路了。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加上有人责备他:“从前,伊尹去夏入商,不久夏朝灭亡,商朝兴起;管仲去鲁入齐,于是,鲁国衰弱,齐国高强,能干的国君应该懂得任用贤人。”春申君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因此有人误会荀子不是好人,其实绝对不是如此。他们两者都是发扬孔子思想的大儒,只是看法有异。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所以人们要想办法压抑这些本性,提倡礼让、仁爱等道德标准,否则就像刺猬般挤在一起彼此刺戳。所以一切的善都出于“伪”,伪的意思就是“人为”,也就是后天的改造。所以他最重视“教育”和“礼乐”,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矫正先天的坏习性,培养好品行。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