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历史上,霍韬官至礼部尚书,以嘉靖年间“议大礼”中支持世宗而闻名,清修《明史》为其立传;在广东的历史上,南海人霍韬的宗族与地方文化建设引人注目,其所作《霍渭涯家训》流传于世。
霍韬制订家训及其实践,与霍韬的家族在南海西樵山的活动有关,也可以说是西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霍韬所撰《家训》,实际上有两个系统。一个是《霍渭涯家训》单行一卷本。另一个系统是霍韬子与瑕万历四年(1576)所刊《渭涯文集》本家训,收入的《霍渭涯家训》分为《家训前编》与《家训续编》两个部分。《家训前编》的“序”反映出霍韬制定家训的核心思想“保家”,《家训续编》则重在“诲谕之意”。霍韬是以同居共爨的义门作为追求保家的目标,这自然需要治家才能实现。“雍睦第一”是霍韬这种追求最集中的体现,将家众能忍,家长治家作为保家之道。
事实上,《霍渭涯家训》更是霍韬应对家族现实的需要。霍韬出身没有功名的庶民家族,从霍韬开始,霍氏向文化家族转变,他讴歌能传家学之族,在于保持自己家族的兴盛。
霍韬《家训》也是作为宗族制度建设的一环出现的,属于族规家法。石头霍氏在霍韬之前,“仍处于代代分家析产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宗族的组织形态。”嘉靖四年(1525)正月,霍韬创建了石头霍氏大宗祠。霍氏还建立了由宗子、家长以及田纲领、司货组成的宗族组织。他还创立“考功”、“会膳”制度,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嘉靖年间霍韬建立了两个书院,一个是石头书院,即社学,建立在大宗祠之左,教育乡里子弟;另一个是建在西樵山的四峰书院,专收霍氏子弟,实为族学。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宗族史上的重要时期,宗祠的普及以及宗族乡约化即完成于这一时期。其中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请求民间祭祀始祖与官员设立家庙祭祖获得通过,引发了兴建宗祠的热潮。南海的士大夫因为议大礼登上了政治巅峰,在家乡倡导宗族建设,佛山地区的宗族制度就是确立于此时。霍韬《家训》以及其家族的宗族建设稍早于当地宗族的制度化,霍韬的宗族建设既是该地区宗族制度化的先导,又带有过渡的性质。就霍韬《家训》而言,内容杂糅,体现出霍氏应对社会现实,尝试宗族组织化的痕迹。为我们了解明代中期宗族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制定规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例。
霍韬《家训》反映出一个受到儒家思想渗透的基层社会家族,在经济上升期,特别是出现高官引起朝野重视的家族,如何保持不败,如何从经济富有家族转变为文化家族,或者说做望族的努力过程。霍韬怀着“作个好样子与乡邦视效”的理想,为佛山宗族建设提供了一种模式。16世纪以后的明代,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商品经济发展,儒学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霍韬《家训》应对转变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出了回应。即使在今天看来,或许对我们也有启示。霍韬《家训》的核心思想在于“保家”,如用司马光《家范·纲领》中的话说,则是“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