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稻飘香

时间:2012-12-25 09:35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李广彦 点击: 载入中...

 

    故地重游常指重新回到过去工作或生活的地方。湖北随州与我没有此缘牵连,我却两度踏入这块美丽的土地。虽然路线不同,但目的都是取经学习。第一次是上世纪末,我参加水利工作不久,便奉命去随州考察水库管理经验,今年又随作家采风团来采访塘堰整治和抗旱工作,期间相隔十余年,亲睹这块古老土地发生的新变化。


    随州是令人景仰和向往的地方,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此,距今约四千多年的石室“摇窝”,见证当年诞生的生命,立足山巅,伫身洞前,你仿佛能听见华夏文明远古的洪荒风雷。史载炎帝与黄帝结盟并打败了蚩尤,随后逐渐与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形成了华夏族,由此让炎黄子孙成为一统。传说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事谋利,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免除百姓病疾之苦,他尝遍百草寻药,救治天下黎民。民以食为天,炎帝制耒耜、种五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越绝书》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随州市地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为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大洪山脉象一道屏障,挡住北方的寒流,留住南风的温暖,极利农业生产,故称鄂北粮仓。水利是农业命脉。解放后,随州人民在党和政府号召下,挥锹舞锄,肩挑背扛,建设大军如车轮滚滚,在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建了702座大中小型水库,配套的16.8万口堰塘就向它们的子孙,星罗棋布镶嵌在广袤的田野,四通八达的渠道让28亿立方米的蓄水,按照人民的意愿,流向田间地头,滋润万顷良田。


    近年来地球气候反复无常,世界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对欢喜冤家搅的忽冷忽热,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洪涝干旱交织,时而狂风暴雨,时而赤地千里。随州市是湖北“旱包子”,老旱区,近年尤甚,旱情有增无减,每年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抗旱保苗,虎口夺粮。当地水利干部介绍:2009年至今以来,抗旱形势年年吃紧,连续几个月不下雨的现象已不希罕,河水抽干了,就用塘堰水,塘见底了,就抽地下水,实在无奈时,就只能舍卒保帅,浅井里的水保农田、深井里的水保人饮。灾害固然有自然的一面,但人为因素也不能回避,由于大部分塘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时维修管理不到位,塘堰淤泥堆积严重,丧失原有功能,大多数已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晴干雨漫,灌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望天收、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况依然严重,整治农民的当家堰,保住粮田的生命水,成为社会瞩目焦点。旱情告急,干部心急。蓄水保水,以防干旱,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与整治迫在眉睫!


    盛世兴水,时不我待。2011年秋冬时节,一场声势浩大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在荆楚大地展开。“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目标鼓舞人,号角催征人。随州市数万干部组成千个工作队,倾巢出动,深入村组,全力以赴,指导帮助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饱田养苗的“当家堰”。看呀,政府资金带动,社会各界捐款,部门单位帮扶,群众主动出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兴水利。听呀,机械轰鸣声,打夯号子声,到处热火朝天。“百日大战”后,农民家门口的塘堰挖深了,扩宽了,筑牢了,水多了,来年再旱不怕了。


    我重新踏上这片沃土,正值秋收时节,大片农田已经完成收割,农民有的忙着抽水灌堰,有的扶犁整田,准备播种油菜。秋阳高照,光芒四射,在地方水利干部引领下,我们来到市郊一个叫浪河的村庄,所见所闻,耳目一新,处处呈现塘宽、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这是由以前浪河、金家河、清水、长岗四个村合一而成的新村,距随州市区6公里,距汉十高速公路随州连接处的迎宾大道3.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大概300户农民装有闭路电视,部分农家装了电脑。村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泥大道通到户,民居按照规划统一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垂柳清波。在“三万”活动中,村里每个组都整治了一口大堰。车抵浪河村三组,但见农民在稻场上晒谷,在房前屋后忙碌。与广大农村一样,村里很多强壮劳力和年轻女子基本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遇见一魏姓年轻女子,穿着时尚,与城里人别无二致。她在广东打工,为了相亲赶回家。她说,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虽然吃粮不再犯愁,但家里的两亩田还是不能荒废,能收多少是多少,前年干旱田都干裂了,今年政府替我们挖塘堰,再没有象过去那样颗粒无收了。路边一户农舍,见一年轻小伙子正把稻谷从屋里往外搬运,撒在稻场上翻晒。他叫徐磊,26岁,也在外面打工,这次专门回家替父母收谷的。他说,家里4亩田,亩产稻谷1200多斤,不仅够全家吃,还卖些口粮挣点钱给孩子读书用。村组长姓余,也是个年轻人,他介绍,全组192亩田、56户,前几年受旱严重灾情重,有20多亩稻田因为水源不足而绝收,深挖塘堰非常必要,我们组在扶贫单位支持下,挖了一口7000多立方米的大堰,几场春雨就把满了水,有了水源保障,今年大旱水稻不减产,希望政府继续帮助农民解决水利设施配套等困难。低洼处的农田不愁水,山丘岗地的水田怎么样?“有塘堰的地方都度过大旱,但缺少水源的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村干部的话在山凹处一农舍前得到验证。看见一老农正在手挽稻草绳,为耕牛过冬准备草料,我上前了解后知道,老大爷叫庹大福,他家3亩田都在岗地上,今年大旱减产一半。面对我的询问,老人眼神透出期盼目光:“再帮忙把我家水田上方的那口堰整修好,我就不用再到河里挑水灌田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访民情,问水利,让人时刻感受水利对农田的重要性。上车临别那一刻,我看见一位在路边翻晒稻草的老汉依恋不舍挥手说:有时间再来呀,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呢。归途金色的阳光透过车窗,而我心沉甸得象稻穗,我倾听土地的足音,感受农民的不易。农时不能误,误则伤农民;水利不能等,慢了就受惩。水是第一资源保障,水利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随州市水利干部说,干旱期间,我们不仅坚持到一线指导抗旱,还积极向灾区捐款,帮助打井找水,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连续三年特大干旱,全市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10亿,历年的抗旱经验和教训说明,水利建设一刻都不能放松,只有解决 “贫水”问题,提高水的保障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省领导多次到随州调研水利工作,指导抗旱救灾,确保今年农业丰收,实现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增”。前不久,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调研城区供水复线工程、白云湖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随州市水利局更是一马当先,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水利投入的宝贵机遇,修建大批水利工程,争取到一批国家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作为水库大市,已有562座水库进入国家或省级规划,占全市水库总数量的五分之四。最近省委政府又着眼长远,规划引丹江水到随州,从根本上解决鄂北粮仓缺水问题。一项项水利工程如雨后彩虹,装点随州的山山水水。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水利责无旁贷,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提升水利工作科学化水平,成为新一代水利人肩负的新使命。

    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有一泉出,名神农泉。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倘若借此比喻水利,则一井泉涌,百井波澜;一井源竭,百井干涸。水,永远是生命的源泉,万物之永恒。缅怀华夏始祖,我感觉炎帝神农凝结的是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大禹治水的高尚情怀,便是这种精神的劳动实践,随州人民及广大水利工作者让每一滴水滋润干渴的土地、让千菽麦浪荡出丰收的神韵、让浓郁的稻花香飘万里,不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