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孙权始,广州就有不少人(包括很多盗贼)根据史书的记载踏遍越秀山、白云山以及广州许多山岭,企图找到南越王陵墓,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沦陷时期,日本历史学家也来广州找过,也没有找到。
1983年夏天,刚好进行全国第二次考古大普查,我们也把赵国南越王的墓作为一个重点调查。就在这个时候,1983年6月8日,发现了南越王墓——— 那天下午,在海拔32米的地方挖地基,下午四时多,发现地基下面很多石头,大家觉得奇怪:离山冈有20米了,怎么还有一排平整的大石头,红砂岩。想找铁锹把大石头撬开,但石板很大,有几顿重,四十厘米厚,四平方米多,怎么也撬不开。
基建邓科长马上打电话给考古队,没有打通。邓科长保护了现场,不让民工再动,第二天早上他又打电话给我们。
报到考古队后,大家说,这绝对是一个古墓。当时我们三个年轻人前去,发现这个墓非常大,有十几米长!石头是明朝才用的材质,所以第一印象我们就认为是明墓,后来发现墓的顶盖有一部分裂了,可以看到下面,于是爬到下面看,却看到汉代的铜鼎。我当时怀疑是汉墓,旁边两个便笑话我,是否一心想挖南越王时期的汉墓?
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到了现场,看到那个铜鼎和旁边的陶器,确定是汉墓,并且绝对是南越王墓。在这个高兴的时候,有个考古队员趴在裂缝里看,发现第一个石门倒塌了,这个墓被盗失过了。我们像一下子掉进冰窟里面,很不舒服。晚上10点的时候,我们拿着手电筒,顺着竹竿滑下去。终于看到墓前室,发现墓画了很多壁画,并且地上很多泥,似乎是被盗的迹象。进到东耳室,发现很多铜器,编钟编器摆放都非常好。既然这个墓保存很好,应该是没有被盗。大家都很高兴。带了几个编钟、玉璧、陶器上去,非常激动。
汇报后,国务院非常重视。当时副总理田纪云亲自批准发掘。
现在发掘表明,南越王墓分为七个室,非常完整。南越王穿着玉衣。陪葬十五位夫人。而出土文物中“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为第二代南越王。
小说中盗墓情节
盗墓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题材之一,如《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小说中均有盗墓者的身影。当然很多是胡编的,不要对那些传奇信以为真。
据说盗墓时需要在墓的东南角点上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就会把灯吹灭。这是小说家的描写。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鬼吹灯的现象是存在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墓葬是封闭的,氧气不够,如果下去灯灭了就说明氧气不够,对生命有危险,要采取措施。盗墓时挖一个十几米的深坑下去,点灯到室里,是十分恐怖的。而盗墓者大部分在夜晚行动,很有神秘色彩。
古代盗墓分两种,官盗,最著名的盗墓人是曹操。他发不出军饷,不够钱的时候,在自己的手下设了专门挖墓的人,如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还有一种民盗,挖开墓室拿走里面值钱的东西,古时的洛阳、陕西的关中、湖南的长沙,还有广州也是盗墓非常出名的地方。凡民间的盗墓,其人员的构成一般是两人,超过五人的很少,大多是有血缘关系或关系很好的,父子同去的反而很少,牵涉容易暴露目标和分赃不匀的问题。
墓下挖很深的坑,下面拍拍手掌、拉拉绳子把墓赃拉上去。在尔虞我诈的时候,有经验的人把最值钱的东西藏起来,留在最后与自己一起回到地面,以避免上面的人不再拉他上去,让他死在洞里。
中国古代盗墓从地区上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就是洛阳、陕西帮,都有各自活动的范围。以峭壁见长,如盗洞很有讲究,一般会打在前面,大多是方形的洞,在工具上多使用洛阳铲。洛阳铲前面呈半弧形,可以转到十几米深,把下面的土带上来,便可以通过分析那些土了解古墓情况。至今的考古队都还在用这些北派盗墓者发明的洛阳铲。
南派则以长沙、广州地区为代表,长沙的盗墓者叫土夫子,广州叫山狗。广州的墓葬99%被盗。南派盗墓者很巧妙,擅长于用中医的办法“望闻问切”,先望山的形势,并找老农聊天了解山的情况。广州几个著名的墓都被盗过,就是盗墓者懂得这种方法。
在全国,汉墓99%被盗,长沙马王堆、南越王墓没有被盗,因此更显得非常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