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一段传唱千年却被质疑的历史

时间:2013-04-01 17:30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作者:佳音 点击: 载入中...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囵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程婴救孤,这个曾经感染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赵氏孤儿》。12月4日,由陈凯歌执导,葛优、王学圻等众多实力明星加盟的同名电影,历时三年,终于与观众见面。

     


  电影讲述了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臣赵盾一族,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屠杀。赵盾之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欲杀赵武以除根。庄姬以看病为名,宣召赵家的挚友程婴,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带出宫外。


  搜索赵氏孤儿未果,屠岸贾宣布将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被迫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由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和丧子之痛,将赵武培养成文武全才,待他成年后告知真相,赵武杀死屠岸贾,得以报仇。


  赵氏孤儿故事的轮廓最早源自《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后被搬上舞台并多次改编,甚至传至欧洲,可谓家喻户晓。陈凯歌表示,电影会“尽量忠实于历史记载”,基本架构与《史记》中内容保持不变。


  电影版《赵氏孤儿》为了照顾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在这个传统故事中融入了动作、爱情、梦幻等元素力求推陈出新。《史记》中,多位义士前仆后继,誓死保卫孤儿,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大戏,而电影此次则将程婴升格为男一号,身份也由赵盾的门客变成一个平民医生,在机缘巧合中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英雄,被转化成了一位草根平民,就像导演陈凯歌说的:“程婴这个人物不必伟大,但必须真实。”


  陈凯歌电影一直以场景宏大且不乏细致而著称。十几年前的《荆轲刺秦王》就曾在横店搭建了一座秦王宫,如今,他再次在浙江象山搭建“赵氏孤儿城”。这座占地152亩的“孤儿城”,总投资接近4000万元,城池内有桃园行宫、铁匠铺、学堂、公孙府、市场、军营、屠岸贾府等众多场景建筑。事实上,春秋时代的建筑,历史上也没有确切的记载,这座奢华唯美的春秋战国城,更多是参考日式建筑,更准确地说是偏秦汉风骨。


  除却这座亦真亦幻的“孤儿城”,这部重金打造的历史剧究竟还原了多少历史?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多少春秋风貌?其实,历史本身就很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的孤儿故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赵氏族诛故事的蛛丝马迹最早出现在《左传》,然而其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与《史记》中的记载有着较大不同。根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时,赵氏家族的掌门人赵盾,驱逐了狐氏势力,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韩厥,开始独揽晋国朝纲。晋襄公之子晋灵公继位后几次设计,欲置赵盾于死地,赵盾被迫逃亡,其弟赵穿一怒之下竟杀死灵公。归来后的赵盾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自此赵盾如执傀儡,玩君王于股掌之中,成为晋国第一位权臣。


  晋成公吸取了晋灵公的失败教训,不敢再与赵盾明火执仗地对峙,但暗斗仍在继续。公元前600年,不可一世的老赵盾终于死去,他的儿子赵朔接班,赵氏依然掌控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赵朔还娶了成公女儿庄姬为妻。晋景公继位后,不动声色地提拔栾武子为正卿、中军将,试图借助栾氏家族势力,排挤赵氏。


  赵氏族诛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盾死后,赵朔与叔叔赵括(与战国时赵国战将“纸上谈兵”,阵亡于长平之战的赵括同名),赵同之间的嫡庶争执,使赵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加剧了其颓势的蔓延。一个偶然因素促成了整个事件的爆发,赵朔英年早逝,庄姬公主耐不住青春寂寞,红杏出墙,与丈夫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作为家族掌门人的赵同、赵括,不能容忍这种辱没门庭乱伦之风,行使起掌门权力,把赵婴流放到齐地,致使赵婴客死他乡。史载,赵婴被放逐时曾向赵括告饶:“有我在,栾氏不敢轻举妄动;我不在了,两位兄长就有性命之忧了!”可惜二人没有听进去。


  为了报复,庄姬凭借其公主的身份,向晋景公告状,诬陷赵同、赵括要犯上作乱。早已磨刀霍霍的赵氏政敌栾氏和郤氏,趁机落井下石。公元前583年,以景公为首的各方势力同时扑向赵括、赵同,于下宫诛杀了赵氏一族,史称“下宫之难”。


  《左传》中记载,这次行动主要针对赵括、赵同两家,随母庄姬生活在宫中时年八岁的赵武毫发未损。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氏家族。而此时,受到赵盾生前提拔的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献言:“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如果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会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谁还愿意为国家尽忠?”这一席话,挽救了赵氏家族血脉,赵氏封地也得以保存。


  虽然赵武成年后,在晋国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但赵家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也无力与君权争锋,赵氏家族专权晋国政坛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戛然而止。晋国从此陷入卿大夫无休止的争权夺势斗争中。王室无力左右局面,最终导致晋国末年的“六卿专权”局面。


  以上的记载我们没有看到八义士前仆后继的牺牲,没有看到述说忠义的悲歌,有的只是统治阶层尔虞我诈的官场丑闻,那么电影所展现的这段“孤儿”复仇的历史又典出何处呢?


  《赵氏孤儿》的成型记载主要源自《史记· 赵世家》。《赵世家》中,赵武成为赵朔的遗腹子、庄姬与赵婴私通情节被删,增添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被灭族的刽子手。司马迁还完成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等主要情节的设置,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历史浩浩荡荡地展开。


  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评论:“《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左传》、《国语》以为文。”《赵世家》却不同, “《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历史上,围绕赵氏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


  阴差阳错法文剧本得以出版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进一步发展了由司马迁奠定的故事情节,增加程婴献子的情节,彰显了以程婴为代表的节义精神。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各个朝代都被改编,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在多个剧种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电影《赵氏孤儿》只是这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这个镌刻着忠义与良心的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历代舞台上的宠儿,清代时,还曾漂洋过海远赴欧洲。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他开始学习汉语。马约瑟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罗马教廷和耶稣会上层把这种索隐派观点视为异端,严禁发表。


  雍正三年(1725年),已经59岁的马约瑟,在《特雷武论丛》上见到法国人傅尔蒙关于中文的论文摘录,如同看见一根救命稻草,他认为傅尔蒙是他认识的唯一有能力帮他传播他的理论的人。在与傅尔蒙的通信中,马约瑟希望能通过对方在法国发表他的著作。由于自己的作品被耶稣会禁止出版,他表示傅尔蒙可以把收到的著作作为自己的东西发表。


  这一时期,马约瑟除了写出五卷《汉语札记》手稿,还有一个重要成就,那就是翻译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但那只是作为自己手稿可以顺利出版的“小礼物”。


  1731年底,马约瑟几经周转终于将手稿和法文版《赵氏孤儿》交予傅尔蒙手中,可惜马约瑟所托非人,这位被称为汉语权威的傅尔蒙人品却不怎么样,他把马约瑟的文稿说成是粗糙之作,将其束之高阁。所幸的是,转交包裹的中间人耶稣会的杜阿尔德,意外发现了《赵氏孤儿》的译文。1735年,杜阿尔德把它编入《中华帝国志》一书中,《赵氏孤儿》法文版正式亮相欧洲。


  杜阿尔德发表马约瑟的译作时,正值法国文坛掀起有关戏剧教化功能的论争。耶稣会一直把戏剧当做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赵氏孤儿》这部悲剧的巨大感染力,成为耶稣会在争论中一个有力的佐证。


  事实上,马约瑟在译介过程中,将占全剧一半篇幅的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仅以“他唱”二字代之,他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他所提供的译本,仅是保留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原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已荡然无存。


  尽管如此,《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还是赢得了众多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不胫而走。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


  各国译本都带有本国特色


  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在读了马约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名为《中国孤儿》的悲剧,并在同年被搬上舞台。


  剧本为了符合三一律的要求,仅写了搜孤和救孤的情节,别具匠心的添加了一段爱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轻时爱慕的汉族姑娘伊达梅拒绝了他的爱情,嫁给了宋朝官员尚德,为此成吉思汗便发誓要征服全世界。成吉思汗入京,欲追索前朝遗孤,以斩草除根。尚德为救孤而以子代之,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达梅为妻的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夫妇的忠义行为所感动,最后决定一律免于追究,善待前朝遗孤和尚德一家。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主题上与《赵氏孤儿》复仇的主题截然不同,他提倡从人性的角度谅解过去的冤仇。


  1756年4月,英国剧作家谋飞读到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决定重新改编。这一版剧本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遗孤报了国恨家仇,忠心爱国的臧蒂夫妇赴义就死,征服者铁木真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的紧张状态,英国人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谋飞的改编正迎合了当时英国政治潮流与民众心理。该剧1759年4月底起在伦敦的德鲁里兰剧院连续公演九场,剧院为它的演出特别制作了名贵的中国布景和服装,舞台上的中国色彩令英国观众大开眼界,赏心悦目的同时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红极一时,被尊为爱国主义大师。


  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翻译为外国文字的中国戏剧作品。正是通过这个被称为东方哈姆雷特的孤儿复仇的故事,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备受追捧。时至今日,这个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改编,被呈现,人们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批评它愚忠也好,赞扬它忠烈也好,如此动人的故事纵使超越了真实的历史,人们依然愿意铭记它的每一个牺牲。正如影片主演葛优所说,演完了程婴,他整个人都被“洗礼”了。


  链接:


  历史偏差之 1


  屠岸贾人物或为虚构


  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没有关于屠岸贾的任何记载。


  历史偏差之 2


  赵氏满门被诛或源于庄姬通奸


  《左传》中记载,景公要诛赵氏,与赵氏的专横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但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庄姬或许不是《赵世家》中所说的贤妇人,而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


  历史偏差之 3


  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


  《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 “下宫之难”的时间是公元前583 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历史偏差之 4


  孤儿成为屠岸贾义子


  《史记》中孤儿被藏匿在山中长大,电影则改为由屠岸贾和程婴共同抚养,成为屠岸贾的义子。


  历史偏差之 5


  程婴主动“献子”或为杜撰


  《左传》中并没有记载“程婴献子”的情节。《史记》中程婴和公孙杵臼“谋取”“他人婴儿”慷慨交给了屠岸贾。而在后来的各个版本以及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电影中“献子”被演绎为“被迫”更符合人性的诉求。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学者质疑戚继光抗日英雄身份 称倭寇多数是汉人
  • 明代人曾质疑曹操身世:既非曹参后人也不姓夏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