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兰州,穿城而过,在无桥梁的古代,只能夏季靠羊皮筏子摆渡,冬季靠冰桥往返,交通十分不便。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了行军方便,在兰州城西七里处的黄河边,建造了一座浮桥。越四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于城西十里处,以通往来,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指挥佥事杨廉将浮桥移至城北的北塔山下。
浮桥的建造,采用大木船24只,横排于河面,又用45根大木柱固定。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处,搭檩木连接,上面再加木板棚盖,并以栏杆相围。另外,黄河南北两岸矗立着长5.8米,直径0.41米,重达10吨的铸铁大柱四根,人们称为将军柱。将军柱上系着铁缆绳两根,各长120丈,牵拉着木船,以维护浮桥的稳定和安全,依此,被誉为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浮桥冬拆春建,年复一年,历经523年,直至上世纪的1909年8月19日,黄河第一桥——兰州铁桥建成,天堑变通途。兰州镇远浮桥和将军柱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述说着时代沧桑的变迁。
桑园子戏楼,又称桑园子周族家庙,又叫桑园子龙王庙,或称桑园子望河楼。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古建筑,坐落在黄河桑园峡南岸,丝绸古道旁,桑园子自然村中的两级台阶之上,坐南向北,是两层全木结构。地基宽畅结实,建筑物气势雄伟壮观。
一层为龙王庙的大山门和幽深宽阔的过厅,像是巨龙的龙口和龙嘴,俯视着黄河的潮涨潮落。
二层南正面为戏楼(或叫戏台),戏台两边前面各有大元木立柱两根,竖立通顶,并配有四个倒悬木雕莲花;二楼中间为贵宾接待室,演戏时为化妆室;二楼正北面是活动窗棂,配建有宽畅的与楼为整体的凉台,用木栅栏围边,整体造型独特、美观大气,因面对黄河,故曰望河楼。每年夏日来临,宾朋游客便来此休闲消遣,边茗茶边观景,桑园峡“张崖沟”颠簸的惊涛骇浪及滚滚黄河东逝的景观尽收眼底。望河楼正面屋檐下挂有刘尔炘先生题名的“望河兴叹”四个大字的横幅巨匾。二楼整体是用厚木地板铺垫而成。楼顶通高约12米,由元木大立柱矗立支撑。楼顶为蝴蝶型骑兽式楼脊,加盖琉璃瓦,飞檐走壁,檐角上悬挂铜铃,风吹动叮咚作响。是桑园子标志性建筑,乃至兰州、皋兰、榆中丝绸古道上难得而少有的古建筑,被省、市、县载入史册,古往今来的行人商客无不为之称颂赞叹。
这一多功能、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古建筑,曾与兰州古八景“降龙锁蛟”的黄河“镇远浮桥”有着不解情缘和历史故事。
兰州黄河镇远浮桥,自建桥500多年来,曾数次被黄河洪峰摧毁。有史料记载,在清咸丰8年和11年(即1858年和1861年),三年两次,由于黄河暴涨,冲毁了兰州镇远浮桥。相传,有一次浮桥被整体冲断缆绳,便沿黄河顺流而下,在桑园峡大水洞自然村段,被黄河中的巨大石墩(中流砥柱,被当地村民称为真正的将军柱)阻拦而滞留,当地周族村民奋力打捞,并报官府。兰州和皋兰县有关官吏差员,当即赶到察看,对桑园子周族大加赞扬。经过商议研究,能用的船只和铁件等物收回,木料留村使用,并另加奖赏。同时决定,在原桑园子周族家庙的基础上,整体建成龙王庙、戏楼、望河楼,以示有纪念意义的实用型、多功能、观赏型、综合性的古建筑景点,这就是桑园子这一古建筑的渊源和它的故事来历。
戏楼前广场,东西两侧原为厢房,竣工后桑园子周族作为日常议事、招待宾客、接待远道族众吃住以及节日演戏人员所用。南端台阶崖根为孔子纪念堂。戏台内悬挂一横副大匾“观感兴起”四个大字,戏台前的四个大元木柱子有四块瓦匾(内容不详)。
桑园子这一综合型多功能的古建筑,由于坐落在丝绸古道旁十多米高的二级台阶上,加之本体和望河楼造型景观,显得雄伟高大壮观。望河楼又酷似一巨型龙首,一楼大山门洞开时酷似龙口。望河楼和龙王庙大山门前,有二至四米宽型的平台,台阶下凹处是与山门等宽的石砌踏步,分二级直接与丝绸古道相连。石砌踏步又酷以龙口瀑布,与涛涛黄河相呼应。真是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独俱匠心,少有的杰作,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
遗憾的是,这一难得的综合性古建筑景点,由于市、县主管部门缺失监管,虽躲过了十年文革的劫难,在其左右尚存很多闲置土地的情况下,于2008年不顾村民的反对,以“占好风水”为由,却将龙王庙和望河楼前2至4米宽台阶和石砌踏步拆除,紧紧地贴住龙王庙和望河楼主体,修建了一幢三层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作为村委会的办公楼,完全封堵了龙王庙和望河楼的全貌,完全破坏了望河楼和龙王庙古建筑的多功能和它的景观雄姿。痛哉!(作者:周世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