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名看周亚川表演"逍遥津"

时间:2013-12-26 08:12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孙丛丛 点击: 载入中...

周亚川

 

  他兼具京派、海派之长,上世纪3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专门为他灌录了5张唱片;他擅演衰派老生,兼演黑红二净;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回老家投奔革命,为国家无偿捐献百套戏服、一生家当;1961年毛泽东到济南时,点名观看他的代表作《逍遥津》……他就是周亚川,一位不该被忘记的人民艺术家。


  时值周亚川诞辰110周年,记者专访了周亚川的女儿、国家一级导演周丽斌,听她讲述父亲动人、曲折的艺术人生。

 

 

  小学徒炼成戏曲名角

 


  周亚川原名周少亭,生于1903年,祖籍山东海阳。


  在梨园行,学艺讲究口传身授,“投师如投胎”是句人尽皆知的行话。周亚川一生的艺术成就得益于朱佩兰、王汇川两位恩师。


  周丽斌告诉记者,父亲幼时家境贫寒,很小便被祖父母送到城里一家水饺铺当学徒。水饺铺对面常有搭台唱戏的流动戏班,京剧的锣鼓齐响、咿呀唱腔常常让这个擀饺子皮儿的小学徒听得入迷。因听戏耽误了手里的活儿,他招来老板一次次毒打。一天夜晚,遍体鳞伤的周亚川藏到戏台下哭个不停,戏班主角朱佩兰循着哭声,看见一个长相俊美的孩子,听说他惨遭毒打、有家难回,朱佩兰便把他留在了戏班。第二天,戏班要离开,朱佩兰就把周亚川藏在盛刀枪把子的戏箱里带出了城。


  那年,周亚川9岁。谁也没想到,戏箱马车带出了一代京剧名角儿。一开始,朱佩兰以武生、小生为他开蒙,有天赋加上肯吃苦,16岁的周亚川就能主演《挑滑车》、《八大锤》、《白门楼》等吃功戏。令师傅朱佩兰惊喜的是,周亚川在“倒仓”后,大嗓更为出色了。“师爷爷觉得父亲是个名角儿的材料,便不再教了。之前的戏班很少有小生、武生挑班,为拓宽戏路,师爷爷让父亲去找王汇川学艺。”


  王汇川曾师从沈顺才、杨小楼,在东北一带负有盛名。1929年他因失明练就了瞽目从艺的技巧,即使难度再大的戏,他都唱做俱佳,一招一式无一纰漏。但在当时“宁给一亩地,不教一出戏”的梨园行,周亚川深感拜师之难。而与王汇川见面后,周亚川却凭借一副好嗓子、一个利落的“朝天蹬”一鸣惊人。在场的人啧啧称赞,王汇川也满意地点点头,说:“是个好坯子,收下吧。”在王汇川的戏班坐科6年,周亚川不仅勤学苦练,还认真观摩师傅的每一场演出。王汇川演《路遥知马力》,有一个“悬空横蹿抢背”的绝活,一直不向外传授。为摸清门路,每逢这场戏,周亚川反复琢磨师傅的起范儿,甚至在墙上立起一根棍子,练习腾空静止的技巧。有一次,王汇川照旧以《路遥知马力》为大轴,演出前却生了重病,但海报已经挂了出去,戏园老板只能让周亚川顶上。当时,所有人都在观望,那个绝活儿他能行吗?没想到,周亚川上场后,对角色把握分寸自如,尤其那个“悬空横蹿抢背”,比师傅要求得更高、更险。戏园子的人对王汇川说:“您这个徒弟,活脱一个您啊!”因为表演亚似师傅,他被师傅改名“亚川”.


  周亚川在东北日益走红,与唐韵笙、曹艺斌并称“三鼎甲”.他还在沈阳共益大舞台创下连演7年、7年客满的纪录。而时隔30年后,当得知周亚川率山东省京剧院演员赴东三省巡演,慕名前来买票的观众兴奋地说:“当年的周亚川又回来了!”

 

 

  投身革命回报人民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东三省,周亚川深感成为亡国奴的屈辱。作为一名艺人,他将禁演剧目《后羿射日》更名为《嫦娥采药》继续演出。过去的布景简陋,舞台天幕上用灯光打出一轮红色的太阳,周亚川扮演的后羿一箭射出,这轮“太阳”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每演到此,全场起立欢呼,观众沸腾。终有一天,日本宪兵发现了周亚川借唱戏号召人们抗日的用意。在一次“射日”后,宪兵队涌上舞台,质问他是什么用意,周亚川回答说:“这是中国传统故事。”他们又问:“你是哪一国人?”周亚川说:“中国人。”宪兵就开始殴打他。几次三番,周亚川仍然高声回答:“我就是中国人!”


  另有一次,在沈阳共益大舞台演《四四五花洞》,见国民党伤兵调戏舞台上的女演员,周亚川十分气愤,现编台词怒唱:“大堂下鬼哭狼嚎嗡嗡叫,怎不气坏俺老包。似这等祸国殃民众群妖,俺包龙图的铜铡岂能饶……”听明白后的国民党官兵炸开了锅,一拥而上开始砸场子。“那次风波中父亲有幸逃脱,是几位跑龙套的趁乱抹了黑脸,穿上包公的戏服,用调虎离山计引开了国民党官兵的追捕。父亲是苦出身,拿龙套演员当自己的兄弟朋友,经常以包银周济,所以见父亲有难他们才舍命相助。”


  1948年,当国民党节节败退时,摆在周亚川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跟随“四野”到上海发展;二是回胶东老家投奔革命。在周亚川心中,胶东是自己的生命之根。他带着班底回到故乡参加革命,并把视为生命的戏箱无偿献给了国家。戏箱中有他劳苦半生挣来的蟒、靠、大帐子、髯口、盔头、刀枪把子等百余件物品。有人表示惋惜,周亚川却说:“过去唱戏是为养家糊口,而今参加了革命,连人都是革命的,何况这些戏箱?”因为这个“革命头功”,1949年,周亚川应邀赴北平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此后,周亚川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战斗生活。他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普通“革命者”,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他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下工厂、进煤矿……


  京剧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只有植根于劳动人民心中才有旺盛的生命。一次周亚川下乡演出,遇上了大雨,草棚搭起的“剧场”里只坐了一位披着蓑衣的老汉。老汉说:“我跑了十几里地,专门来听你们唱戏的。”听了这话,周亚川对原本打算取消演出的工作人员说:“这一位观众才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这戏咱得演!不仅要演,还得满宫满调地演!”


  “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苦孩子,千锤百炼终于熬成了名角。他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更了解普通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他终其一生都未改变自己萦怀百姓的朴素情感。”追忆过世多年的父亲,周丽斌无限感慨地说。

 

 

  “学而不仿”演绎经典

 


  “师承数家、旁及百家、自成一家”是多数名角儿的成功之路。周亚川擅长衰派老生,兼演黑红二净,形成了内外行公认的个人风格。


  在艺术上,周亚川既学麒派的淋漓奔放,做戏真实;又学京派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他兼收京派、海派之精华,自成一体。论唱,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声出肺腑、情出肝胆,以情行腔、字正腔圆;论做派,他认为表演应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份、情境塑造人物,表演情感到位、自由奔放,但从不夸张矫饰;念白上,他讲究字头字尾,“弹”“吐”收放,功力精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哪位军事家被毛泽东称为“千古高手”?
  • 毛泽东最后10年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度过
  • 毛泽东同志与遵义新局
  • 毛泽东总是婉拒礼品
  • 毛泽东:恽代英是非常出色的宣传鼓动家
  • 毛泽东对傅作义说: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