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令海内外中华儿女无限景仰与怀念的一代历史名舰,在沉睡江底58年之后的今天,终于在人们的声声呼唤中慢慢苏醒。1996年11月12日,时值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日,筹划逾10年的中山舰打捞工程在中山舰当年沉没的长江武汉金口水域拉开序幕。按照预定计划,中山舰将于1997年2月5日之前被整体找捞出水,重见天日,再展英姿。
中山舰在其25年的服役史中,曾先后经历了着名的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四大历史事件,因此它成为本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绝无仅有、弥足珍贵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和文化遗产。
据史载,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朝政府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统制萨镇冰于1910年赴日考察时,耗资68万日元(当时1日元相当于1两白银)订制的钢木结构炮舰。中山舰1913年建成下水,时值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千年封建帝制灭亡,民国建立。中山舰建成下水首航上海,北洋政府海军部接收,编入海军第一舰队,命名“永丰”,开始服役生涯。
1917年,孙中山先生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发起领导了护法运动。为壮大护法阵营的力量,孙中山先生积极号召北洋政府的陆海军倒戈。1917年7月,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程璧光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率永丰舰所在的第一舰队9艘军舰在上海起义,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在孙中山广州护法军政府的领导下立下赫赫战功。
1922年6月16日,正当孙中山先生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举行北伐的关键时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扬言要“炮打总统府,活捉孙中山”.孙中山化妆后,在左右侍从及永丰舰舰长冯肇宪等护卫下,辗转登上永丰舰,坐镇指挥与叛军鏖战50余天,化险为夷。次年8月,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再登永丰舰,与海军将士们一起举行“蒙难一周年”纪念活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积劳成疾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13日,广州革命政府郑重地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从此,中山舰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的象征,享誉海内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调入长江内抵抗外敌入侵。1938年10月24日下午3时许,当中山舰奉命由岳阳巡防至长江武汉金口水域时,突有6架日本轰炸机飞临中山舰上空,成轰炸队形,向中山舰疯狂地投掷大量炸弹。中山舰全体官兵以“誓与军舰共存亡”的精神,英勇还击,拼死激战,终因孤军无援,炮毁弹罄,被日本飞机炸沉开江底,舰长萨师俊等25位官兵壮烈殉国。从此,一代名舰蒙难于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
丰碑岂能沉睡
82岁的上海老人董树仁,是目前活着的两位中山舰幸存者之一,他于1934年至1938年在中山舰上服役期间任轮机兵。谈起中山舰,老人情真意切,58年前与日军飞机激战的情景犹在眼前--
举世瞩目的武汉大会战临近,中山舰奉命停泊在汉口外围的江面,担负着从金口至新堤一带的警戒任务。那时中山舰的装备很差,舰上的主、副炮已被拆卸下来安装在长江的几个要塞上,只剩下瑞士制70毫米火炮两尊、英制火炮两尊和法制高射炮一门等。尽管如此,全舰官兵仍然斗志昂扬。
10月24日,日军一架侦察机飞临中山舰上空,在我舰高射炮射击下仓皇离去,舰长萨师俊据此断定一场恶战即将爆发,乃下令全舰官兵严阵以待。不久,就见日军6架轰炸机迎面飞来,萨舰长一声令下,舰上火器一齐发射,江面上空顿时交织成严密的火网,有两架敌机被当即击中,拖着长长的烟柱栽入江中。舰上官兵一片欢腾,斗志更旺。岂料正在此刻,位于舰首的高射炮由于连续发射,突然出现故障。射击一停,敌机乘机向我舰俯冲下来,轮番轰炸。第一颗炸弹落在舷舱机旁水面上,激起两米多高水柱,舵机舱当即被炸漏水,轮机操纵失控。紧接着,五六颗炸弹相继落在舰艇上,锅炉舱被炸,江水涌进舱里。指挥台崩塌,右机关炮位被毁;舰上多处起火,舰体逐渐倾斜……
形势十分险恶,战斗更趋剧烈。萨舰长在指挥台被炸时身负重伤,但他依然指挥若定,向全舰官兵高声呼叫:“坚守岗位,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此时舰上官兵已伤亡大半,剩下的人仍拼死抵抗,各种火炮不能射击,他们就用手提机枪对空射击,誓与军舰共存亡。渐渐,中山舰终因受创过重,舰体倾斜度越来越大而沉入江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
回忆至此,董树仁老人双眼湿润了。他饱含深情地说:“我这辈子日里盼,夜里想,就是能活着再看上一眼,再抚摸一下中山舰!”
早在1986年5月,在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75周年之际,湖北省文物部门提出动议:打捞中山舰。1987年,江苏省有关部门陈述理由率先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关于打捞中山舰的请示报告》,要求将中山舰打捞出水后运回南京陈列。1993年5月,广州省提出“把中山舰接回娘家”,年底向国务院呈送打捞请示报告和打捞设想。1995年11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中山舰由湖北省组织打捞。三省争捞中山舰的佳话,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个共同愿望:中山舰这座历史文化丰碑岂能沉睡江底?!
撩起沉重面纱
对今人来说,沉睡江底半个多世纪的中山舰无疑是个谜,要把它打捞出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周密安排,不能有任何闪失。近10年来,围绕着怎样把中山舰这个庞然大物打捞出水这一课题,无数人倾注了智慧与汗水。
1988年5月上旬,湖北省文化厅邀请南海舰队派员首次进行水下探摸。当时是轻潜,潜水员每次水下工作只能1小时,探摸中只打捞出炮弹、舷窗玻璃、启动变阻器等几样物体,但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沉舰的方位。然而,曾有当地老人称金口水域还沉过一艘叫“江陵”的舰只,因此不敢断定沉舰就是中山舰。
时过近6年的1994年3月25日,第二次水下探摸是海军某潜水分队的21名官兵。此前,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处周崇发处长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从1925年4月24日《国民日报》报道中山舰命名的消息中了解到舰尾处镶嵌着铜制的“中山”两个大字。经10多位潜水员轮番下水约20次,终于摸到了有凸感的“中山军舰”铜牌,令人狂喜。
1995年3月8日,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自费派员赶赴金口水域进行第三次探摸,历时半月,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今年元月,这家公司组成50人打捞技术班子进行第四次水下探摸,进一步弄清了沉舰位置和破损情况:沉于江底20米深处的中山舰,左倾斜为80度,舰尾顶江流,舰首向东北。该舰严重破损5处,其中3处位于舰尾,另两处分别位于舰体中部和左舷,此外还有10多处小损伤。人们原来担心年代久远,舰体破损严重,会影响整体打捞,大量情况表明:中山舰并未“伤筋动骨”.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