廋辞为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廋是隐藏、藏匿的意思。廋辞,即隐其含义于言辞之中,是一种用替代的方式构成的暗示语。“廋辞”一词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明代越中文人已经呈现出“分支立户,自成体系”的征兆,其代表人物就是徐渭。他的自号“田水月”就是一个字谜,即“渭”字的分拆。在《徐文长逸稿》中存有两则字谜很是值得玩味:
其一,“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佯)。他借《孟子》句做谜面,开了近代南宗灯谜成句配面的先河。其二,“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孕)。他的书斋名曰“孕山舫”,就是“书户孕江山”的意思。
还有个故事,颇能说明徐渭的聪明和机巧。某王姓皮匠勤劳致富后,想在鉴湖边开一个茶亭,于是请徐渭来取个好听的名称。这个江南怪才真是别出心裁,他马上题写了“玉波亭”三字。
此廋辞中竟然隐含了多层意思:“玉”字,既含有主人的“王”姓,又象征富余和文雅;“波”字,既暗示主人出身皮匠,又点明在水边;还有 “玉波”呢,其原意是指月光下的水面,如今则成为清茶的美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