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1960-1961年,全国普遍处于饥馑状态,史学家顾颉刚虽然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但要吃饱饭并不容易,他此时的日记里留下了大量对付吃饭问题的记录。
卖书卖古董
1961年时,顾颉刚的妻子张静秋与儿子顾洪已经浮肿。不久顾颉刚也出现浮肿症候,以致朋友冯家升两年不见顾颉刚,一见之下说出“您瘦得不认识了”.
面对吃饭的困境,顾颉刚采取的措施第一是卖书。此时卖书已不值钱,顾颉刚所出售的汲古阁《十七史》、阮刻《十三经注疏》因书籍本身有缺陷,每册仅卖一二角,且微薄卖书所得很快就花完了。其次是卖古董,“五四年由苏携来之先父所遗瓷器约二十件,请陈万里代为介绍于韵古斋,期得善价,不料今日施君来,谓皆是近数十年中仿制,仅可售与国际友人,无一可送至博物馆者,代价仅八十余元耳,为之气索。 ”
幸好还有国家补贴。 1960年10月1日张静秋给顾颉刚的信,“政府对高干和高级知识分子的供应从8月起每月4斤肉、3斤蛋、2斤糖、2条香烟,保证无缺。 ”但从顾颉刚此后的日记看,这样的补助待遇并没有持续下去。
为吃疯狂
除了个人能想到的缓解饥饿的方法外,国家层面的措施亦在实行。首先是推广代用食品,1960年11月10日谭震林副总理讲若将橡子、玉米芯、玉米叶加工后就可充当粮食吃,并且也能提高营养。其次是政府推行“劳逸结合”的办法,将城市人口遣散至农村,让大家静养生息:“迩来各机关坚决执行‘劳逸结合’办法,减少开会,保证休息。 ”
当想方设法还吃不饱饭成为现实,各种奇事也就层出不穷:“教授偷老玉米,红领巾爬墙偷枣,此皆近日新鲜事也。保姆管做饭,又安得不偷米乎! ”
最夸张的是连动物都同类相吃,顾颉刚家中所养之鸡久不下蛋,经观察发现:“所下蛋自己吃了。即此可知近日食物之紧,直使家禽亲食其子。至猫儿之呜呜向人索食,或突跳至桌上与人抢食,不待言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