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曾进行过两次币制改革,即1933年“废两改元”和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第一次币改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统一了银元,但未及巩固国民政府就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国民政府在前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次重大改革,其过渡之神速,改革之彻底,在我国金融史上实为罕见。
长期以来,各国均以银与金作为本位货币,但是,随着白银生产的激增,各国逐渐放弃将白银用于货币,而将剩余之白银予以抛售,致使银价更加跌落。自从印度放弃银本位以后,仍保持银本位制的只有中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少数几个国家。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银元在中国是货币,在放弃银本位制的国家是商品,其价格因供求关系而随时涨落。中国货币受世界银价影响,币值极不稳定。币值的变动牵动着物价变动,而且影响着工商业、财政等整个经济生活。
“废两改元”前,银元和银两都是当时我国最主要的货币,经济建设的开展、商品的交易、债务的支付、税捐的征收,都会碰到因银两货币的混乱和不稳而产生的麻烦。当时银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被银元所替代,完粮纳税都已改用银元,但是大宗贸易仍以银两结算;由于银元与银两之间不能互相抵用,常常出现所谓“银元押款”的怪现象,即有的商人拿银元作抵押去借银两。而银元与银两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经济界要求整理币制的呼声十分强烈。所以改革落后的货币制度,实现货币的统一,被迅速提到日程上来。
早在1928年,宋子文认为“币制握财政之枢纽,与国民经济最有关系”,并提出过集中纸币发行权于国家银行的币制方针,进而提出币制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时机并不成熟,因此币改未能实行。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较大的优势,但实际上,地方实力派仍保存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他们作为一种潜在力量仍可对国民政府构成威胁。面对这种局面,国民政府开始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渗透与控制,着力于政治上、经济上的统一。
蒋介石曾说:经济统制是从整顿金融开始的。随着蒋介石在经济方面积极推行“统制”政策,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实力派的绝对控制逐步确立起来。在认为时机成熟后,1933年南京政府进行了“废两改元”,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改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
但“废两改元”后,辅币的紊乱并没有解决,更重要的是,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尚有很大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币制在国际上仍是落后的。由于中国采用的是银本位制,中国是最大的用银国家,但却不是产银国家,银元在中国是货币,而在其他非银本位制的国家只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落,这样,中国货币就会受到世界银价的影响,当世界银价低落时,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反之,白银就会大量流向国外,造成国内金融枯竭,通货紧缩,因此只要世界银价一有波动,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正是由于改革后的币制尚有如此重大缺陷,因此才有后来的法币改革。